内容介绍
几年下来,湖北企业累计减少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
以前,把竹子卖到山外才能挣钱,现在只要竹子在呼吸,就能挣钱,而且还能越挣越多!随着本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湖北通山燕厦乡金坑村李如寅的这片3000亩毛竹林竟然成为了这个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的一环。
很多企业,比如电力企业,它的运转是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政府每年给这些企业都分配了排放二氧化碳的固定额度。在一年间,如果实际排放量低于这个分配额度,就可以把没用完的拿到碳交易市场上卖给别家换钱;而那些实际排放量大于分配额度的企业,就得花钱来购买超出的额度。
老李这片竹林,每年能吸收6500吨二氧化碳,那些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就可以通过位于武汉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买这些减排量,而种竹子的村民则变成了“卖炭翁”,呼吸就能挣着钱。
当然,种树变“种钱”的故事还只是入门级的。交易碳排放权,本质上是要倒逼碳排放主体自我革命、绿色发展。
2014年,湖北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年,有些企业认为这就是耍耍概念,结果当年华新水泥花了2900多万当了“买炭翁”,这相当于他们在湖北区域当年95%的利润。第二年,这些企业知道厉害了,纷纷主动加大技改力度,在节能减排上增加投入,几年下来,湖北企业累计减少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
其实,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减碳”的过程,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交错重叠。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支付宝里有个“蚂蚁森林”,参与人数已突破5.5亿。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等行为,减少碳排放量,可以养一棵虚拟的树,“树”长大后还能获得一定奖励。当更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碳排放值低些、再低些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系统要支撑这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燃油汽车自然会淘汰、路上跑的都是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智慧交通让城市道路不再拥挤;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雾霾不再成为热词,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也就可感可触。
当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意识到,高消耗换来的利益要付出更多来实现“中和”,以绿色为目标的转型反而比破坏式发展挣得更多,就会倒逼企业推动生产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等一系列“现代化”。
“碳中和”是现代化的题眼。中国立志用30年,走完发达国家五六十年走完的路,不容易,但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它将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参考与交流,不代表水泥网的观点和立场,且不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② 如有侵权及投诉等问题,请联系水泥网处理(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