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央会议传出重磅消息,机场建设狂飙即将席卷中国城市
今天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高层就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大部署:要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疫情肆虐,民航不幸成为受冲击最惨烈的行业。航班减少了,摆渡车冷清了。
但就是在这种机场利用率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国内几大城市却纷纷逆向而行,加码机场建设。
广州近期拿出了白云机场三期扩建蓝图;重庆也敲定了第二机场的选址;这个月,交通部发布了对江苏交通强国的批复中,人们意外看到“苏州机场”的字眼,中国最强普通地级市再次表明想“上天”的决心;深圳准备设立大湾区联合管制中心……
中国最顶尖的8座城市,同时将目光投向天上!
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藏着双循环的秘密。一场为了应对内循环为主的“战役”打响了。
这场机场“大跃进”,指向了中国应对中美脱钩的巨大定力和雄心。
“双循环”不是新概念,更不是一招险棋,其实美国成功走通过。
美国最初腾飞依靠的同样是“外循环”。美国早年也类似“世界工厂”,把生产出的产品卖往世界。像南北战争之前,南方种植庄园的棉花就特别依赖于欧洲市场。
后来全球大打关税战,市场逼近上限,出现了严重的过剩,股市崩盘成为了史上最惊悚1929大萧条的导火索。
于是美国意识到:想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生产出的东西自己也能消化,这样才能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美国当时的大基建策略是“公路+机场”。除了消解产能压力,更重要的是基建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生产要素的流通。
随着“内循环”逐渐转起来,美国从单一倚赖“外循环”,转向了“双循环”驱动。1971年,美国出现了史上首次货物贸易逆差,彻底滑入了进口大于出口的经济通道。
多如牛毛的机场
彼时彼刻的美国,恰似此时此刻的中国。只不过在中国,高铁才是更夺目的名片,但高铁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王炸。
人们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飞机都是出国坐的,在国内坐火车不好吗?
但决定选择飞机还是火车,并不是出国,而是距离。
公路、铁路、民航最有竞争力的区间分别是500公里以下、500公里-1000公里、1000公里以上。高铁因为速度快,可以把竞争区间延长到1500公里,再往上依旧难逃边际效应递减。
表现最优异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尚能跟民航打个平手。换成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就劣势尽显。北京-广州最快一趟标杆车G79次需8小时5分,而飞机只需3小时20分。
再比如,兰新高铁、哈大高铁分别因风沙和冬天大雪而被迫降速。乌鲁木齐到兰州坐高铁最快需要11小时59分钟,合着半天下来还在西部转悠,连中东部的影子都没摸到。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机场只是一座城市好看的面子吗?它分明是刚需啊!
尤其是在今天这种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形势之下,庞大机场具有更加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第一,中国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体系,最大的短板就是内需的消费力不足,无法完全消化中国用于出口的产能。在贸易冲突风波不断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提高国内的内需能力。为此,中国开启西部大开发2.0版本,取消冰封多年的户籍制度壁垒、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等,都是为了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
当农民变成市民、新增数亿城镇人口之后,便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储蓄,不仅对于禽肉蛋等初级产品,对于家具、家电等制成品也会形成一系列购买力。
你想想啊,我们有那么多的农民朋友,窝在老家靠着三分田就能自给自足,除了卖点盐和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用跟商品流通经济打交道?如果他们进城工作,会促进多少消费呢?
你想想啊,平常我们的农民工朋友,是不是会把一部分工资都寄回家盖房子,但是盖好之后又很少回老家住?这种错配的消费结构,造成了多大的浪费?
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点,都会对中国的内需消费力产生强大的提振作用,增强我们内循环的能力。
所以,今天的中国早已改变了以往的发展中小城镇思路,反而去做大都市圈,想要把成渝、上海都市圈、广佛肇都市圈等都做成几千万人口的城市群。
在人口规模的膨胀下,铁路系统必然承载不了,必须扩大更多的通道。第二/第三机场的上马和投入使用,也就迫在眉睫了。
第二,在中美脱钩之下,中国比以前更难通过留学、并购等方式来获取海外先进技术。中国想要加强科技的自力更生,就必须去提高内部生产力的增速。
为此,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一定要比之前更快,更快,更快!这些超级机场的推进和落地,就是要加速中国内部人的流动、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流动、产业的流动。
在今天傍晚刚刚结束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上,高层就强调了: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所以,当前的这个机场“大跃进”行动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来看一下最近各大城市的动作。
8月4日,重庆发布《重庆第二机场预选场址地形图及净空障碍物测绘招标公告》,第二机场预选场址地在璧山正兴,规划3-4条3200米-3800米的平行跑道,飞行区等级为最高的4F级。
8月17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现场。按规划,杭州机场三期将新建建筑物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资规模在270亿元以上,主要工程计划在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投运。
当前,成都天府机场工地现场热火朝天。一期建设3条跑道、71万平方米建筑及相应配套设施,预计2021年年中实现通航。
中国最顶尖的三大航空枢纽动作频频:去年北京大兴机场刚刚投入,实现了升级;上海目前则在紧锣密鼓进入南通部署第三机场;前几天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期扩建完成后,白云机场将成为中国民航机场跑道最多、航站楼建筑面积最大的机场。
就连向来都很憋屈的苏州和深圳,也在抓紧补齐短板。
过去苏州与无锡共建一个苏南硕放机场,这两座城市GDP加一起是西安、昆明的N倍不止,但机场航站楼面积居然仅相当于西安的十分之一,昆明的七分之一。
苏州一直有个飞天梦也不得。结果9月2日公开的交通部文件,明确“加快推进苏州机场规划建设”,期待许久的机场终于箭在弦上。
深圳这边也是颇为憋屈。作为大湾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深圳的机场等级却不是最高的,国际航线数量、吞吐量等指标均落后于香港、广州。
最近,交通部对深圳交通强国的批复中,一句“在深圳设立大湾区联合管制中心”令人浮想联翩。看来深圳的野心不只是扩建机场。
我们知道,民航、铁路、战区等调度中心一般设在大区中心,华南调度中心长期专属广州。此外,香港也拥有独立的航管中心。
这回把大湾区联合管制中心计划放在深圳,主要是为了方便协调、确保飞航安全,尽快推动大湾区的流通体系升级——
大湾区空域堪称世界最复杂,小小一块地方,挤着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多个机场。深圳与其他城市,尤其是香港的空域争夺由来已久,激烈的矛盾横亘在两座毗邻城市的上空。
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竣工,航路会进一步北移,这无疑严重挤压了北边的深圳的空域,带来现实的飞航安全隐患。
香港机场跑道与深圳机场、澳门机场跑道近乎垂直,香港机场的起降航道会干扰另外两座机场的起降航道,这会降低深圳机场的航班起降能力。其中一个想扩容,就意味着另两个会受限。
但考虑到在内循环为主的格局下,大湾区的城镇化速度提升,未来这里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工作、安家和落户,民航出行需求会非常之活跃。
此时在深圳设立大湾区联合管制中心,本质上是促进高效合作,提高大湾区的空域保障能力。让大湾区继续繁荣成长,当好区域经济的领跑者。
内循环为主的格局下,机场有多么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
全球客流量最大的机场,不是位于跟世界交往最为密切的纽约、伦敦这两个全球城市,而是美国的亚特兰大。
人家名气可能并不大,但2019年的旅客吞吐量高达1.1亿人次。几乎完全是靠的国内客流,撑起了世界第一的门面。
美国第四、第五的达拉斯和丹佛,同样是以“内循环”取胜。
如果说纽约、洛杉矶等机场是搭建起了美国跟世界连接的生命通道,那么亚特兰大、达拉斯、丹佛等机场群的存在,则是打开了美国内部的快速流通。
中国要稳住中美脱钩的冲击,构建起内循环为主的大格局,恐怕还得要对标美国空运的发展路径。
目前,在很多国际化大都市,双机场甚至多机场早已成为标配。首尔、东京、大阪、曼谷、迪拜、巴黎、罗马、米兰、芝加哥均有双机场,纽约、伊斯坦布尔、旧金山-硅谷是三机场,洛杉矶则有五座机场。伦敦更是有六座机场,为世界最多。
中国出于飞航安全考虑,对流量控制、飞机间距的要求更严格。想达到上面国际城市的客流保障水平,理论上也需要更多的机场和跑道。
中国机场密度与美国稀了不少
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升级来说,机场绝不是一个交通工具那么简单。
倘若利用得当,空港经济同样可以发展航空金融、会展经济、产业科研、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
郑州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凭着空港经济区建设,郑州拉来富士康,带动当地的产业升级。光是去年,这一片区就给当地贡献了近10%(980亿)的GDP。这座曾经存在感偏弱的中部省会,如今成为中国孟菲斯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未来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中,还会有上千万人甚至上亿的人,流向大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多、中产阶级的壮大,必然推动出行需求升级,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坐飞机。
据统计,今天中国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现在的硬件服务4亿人都吃紧,多来几亿人坐飞机,会挤成什么样子?
要知道,中国机场从立项、规划、审批、建设、竣工、调试、投入的周期格外漫长,五年十年都算快的。如果此时机场建设不适度超前,到时必然遭遇瓶颈。
这就是此番机场“大跃进”的重要性所在。
今天美国发达的空运体系,会是明日中国的模样吗?
编辑:彭程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