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是庄严承诺更是发展必须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当前全球矿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已成为新的矿业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更是重中之重。到底什么是绿色发展?难道就是矿区被绿植覆盖?难道就是看不到裸露在地表的矿坑?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绿色矿业追其根本在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控制碳排放,而非“绿”这个颜色的本身。
碳排放达峰这个坎一定要过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理念和方法对于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引领和推进效用。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动力匮乏、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清晰明确地提出来,对全球推进巴黎协定目标的落实意义重大,对中国的意义更重大。中国现在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转换发展动能,要接受和适应发展速度的减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等在心态上难免会有不适应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会有许多就业机会,人民群众也有收入增长的预期,实现也是可能的。一旦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相对来讲,增量和收益就不会有以前那么大,会产生就业压力。社会各阶层在经济高增长状态下的一些预期,都将面临调整。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也会面临很大的困境。高速增长的时候,地方财源滚滚;转为高质量增长,政府的财源也会削弱,而且还要拿出相当量的资金来激励增长,保障民生。既要应对气候变化,又要保就业保民生稳增长,就显得有点顾得上这头顾不上那头了。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社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气候变化的长远目标明确了,人们就有了往前走的意识。既然是长远目标,就得分阶段去执行,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对高碳的能源、产业、产品、消费的认知将发生改变。因为高碳产业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此时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十分鼓舞人心。对于全球来说,这正是一针“强心剂”。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日本、韩国也踏上了相应的道路,这也正是中国领导力的体现。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诺还有质疑的声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中国人降低碳排放的决心和充分挖掘潜力的能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对中国来说,这个坎终究要迈过去,这是为了中国的建设,为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既然提出来这个目标,中国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
矿业阵痛这个关一定得闯
要实现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当然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整个社会都要全方位地去适应,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阵痛,比如去煤,就有很多纠结的问题,其间的困惑也不少。
实际上,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不愿退出的高碳产业终归会被挤出局。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化石能源发电还维持现在每度电0.3~0.5元的成本,跟可再生能源相比就没有竞争力了,多发多赔。据了解,在西北地区,风、光发电成本很低,太阳辐射也足够的强。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低至每度电一毛钱就够了。再加上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突破,远距离输变电已经不是问题。
专家表示,之所以煤炭现在还有市场,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市场规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不过,也有人担心,高碳行业的退出会带来各种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等。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以煤炭行业为例,现在统计有几百万的就业人口。以前煤炭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都靠人工去挖矿,但是现在大部分是机械化甚至完全自动化作业,真正在一线挖煤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东北调研的时候就发现,煤矿行业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年老的这一批,社会保险能让他们有个基本的保障,然后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未来大规模的风、光发电,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从事相关设备生产、运输、安装、调试、维护的工作,还有纯电动汽车带动的电池生产等行业等,提供的岗位空间很大。
能源更替是发展的必然
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尽管全球大型矿企正努力减少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矿业行业在处理相关的排放问题上仍处于滞后阶段。据研究,因浪费资源造成的排放量远大于运营矿厂本身产生的排放量。同时,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和机遇一直是国际众多矿业公司的战略考量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日趋严重的危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绿色”纳入经济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所谓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四五”期间,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都将是被重点关注的领域。
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可设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取代现有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在于控煤,用碳排放总量控制代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不仅可有效降低煤炭使用增量及其占比,且不限制清洁能源尤其是零碳能源的增长。同时,也给地方政府更多选择空间,在控煤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之间寻求平衡,同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
具体而言,就是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建立新阶段温室气体减排制度,完善相应的测量报告核查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的绿色转型。目标制定可与国家已有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分解考核有机结合,根据潜在经济环境发展目标进行估算,并通过GDP增长、能耗强度、碳强度及其变化率等指标划定碳排放总量的大致范围,避免增加行政成本、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专家表示,传统的理论是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风险看待,把碳排放作为造成这个风险的直接因素。但如果转换一种思路,从根本上就不需要碳的话,那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问题。走向零碳是一种社会自觉,而不是为了抵御风险,因为有可再生能源的选择,就没必要去选择高碳的发展道路,原来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要去减少碳排放。这就好比我们要爬上一座山,原来只有一条路,还经常遇到山体滑坡,那就有风险,现在有另外一条路可走,不走老路风险就不存在了。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