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晓峰:努力做好建材行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大文章

阎晓峰 · 2020-08-18 20:13

深刻认识当前形势

正确把握工作方向

努力做好建材行业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大文章

——在中国建材联合会党委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及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 阎晓峰

今天(8月11)的会议,联合会党委的几位领导同志分别传达了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安全和保密方面的工作要求,介绍了联合会系统新发展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情况、通报了联合会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就纪检工作作了汇报和提示;三位党委委员就学习习近平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分别谈了收获与体会。下面,我重点就贯彻落实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作一发言。

深刻领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形势

今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中美摩擦的加剧,我国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部署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会议强调,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5月14日会议精神的延伸,重点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编制提出了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领会和把握。

首先,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经济社会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社会、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最近发布的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含香港、台湾)有133家企业上榜,位列第一。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统强国开始防范和打压中国,与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从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之后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TikTok事件、制裁微信,强行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粗暴干预香港事务,台海、南海挑衅,对台军售、美国卫生部长访台,出台涉疆涉藏法案,制裁多名中国内地和香港政府官员,以及一批中国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不断极限施压,加之美国大选临近,叠加疫情影响等等,诸般状况充分表明,尽管国际和平力量仍占主导,但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和平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面临的压力尤为巨大。对于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加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国际循环阻力加大。而我国作为目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拥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和空间,国内循环完全可以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正是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央超前谋划,果断决策,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这一重大决策,是当前形势下的正确抉择,显示出了中央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坚决加以贯彻落实。

第三,要坚定战胜困难和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尽管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的国际发展环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正如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经济韧性是强劲的,中国人民是拥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不同于前苏联,也不同于日本,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面积,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有着14亿人口,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有着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更有着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巅峰,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一定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努力做好建材行业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大文章

当前,建材行业仍然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展乏力、产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以及核心技术攻关严重不足、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匮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自律有待深化、信息化智能化滞后、产业发展方式和模式亟需创新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调整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找准建材行业的位置,找到建材行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问题。

首先,做大国内市场、投资驱动、继续对外扩大开放等等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比较明显的经济特征。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不仅提到一个双循环的问题,还提到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问题。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除了提出要研究“十四五”规划外,还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圈、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继续扩大开放,还要推动一批长江黄河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如果说归纳的话,我认为这两次会议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建材行业十分重要:

第一个是强化国内大循环,这里面包括了基础产业再造、提升、高级化、现代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及补短板和锻长板问题;第二个就是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第三个就是加大投资,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城市群、都市圈,长江黄河生态保护这些重大工程等等。由此可见,做大国内市场,投资驱动,继续对外扩大开放等等,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比较明显的经济特征。我认为国家为此还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激发市场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所讲,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一是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稳妥的货币政策,如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芯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10年免税政策,这都是很重要的政策导向;二是打造良好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经营权、知识产权、企业家合法权益;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作用,而且讲到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运行的维护者,政府要成为促进优质公共服务的执行者;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办好一流的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更大的发展。

第二,要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必须从持久战这个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会成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个措施。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消费、净出口的总和即GDP。如果商品滞销,卖不出去,说明消费投资都不旺,企业产能利用率一定也不高。怎么办呢?从宏观上讲,发展是硬道理;从微观上来讲,商品卖出去也是硬道理,作为企业就是要千方百计把商品卖出去。实际上,国内大循环在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国家出现了商品滞销,产能利用率不足50%,大量的企业亏损,特别是国有企业。国家当时采取的措施是问题导向,一是深耕国内市场,目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二是深耕国际市场,一句话还是把产品卖出去。深耕国内消费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实施住房商品化,从而带动了众多产业并行发展;深耕国际市场就是加快WTO入世谈判,入世之后,可以说我国的商品出口暴增。就这样,内外两个经济循环形成了有效的运转,才使得我们到了21世纪初走出了阴影,经济开始复苏,并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到了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最后波及到全世界,形成了金融危机,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当时国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且加大投资力度,依靠内需缓解了这个问题。而当前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可能更加严重,不仅复杂和紧迫,且不确定性在增大,再加上叠加疫情影响,国际循环阻力加大,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国内循环的力量尤为重要。那么,依靠投资驱动,关键看是不是能够开发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能不能创造出新市场、引发新消费,从而支撑这种新格局。当然,依靠内需也不能轻言放弃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绝对不能放松,也不能放弃。相反,还要更加积极地、千方百计地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排他性”情况。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它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全球资源、商品互通有无也是商业活动本身的意义所在。这次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体,虽然是应对国际形势的应变之举,但也不妨看作是一次进一步整顿一些对外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提升对外竞争力,内部强身健体,以利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契机。而且我认为这次内循环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提振内需,开放市场,内外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不做到这个,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风险更大。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不是让我们建材行业仅仅来满足国内消费的需求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努力使产业基础再造、提升、高级化、现代化。要凝聚行业力量,实施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用互联网的组织方式+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开发、布局未来产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熟悉了解掌握国际规则。建材行业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改革,有效调动和激发企业、员工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员工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爱国、创新、诚信、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真正具有市场化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不浮夸、脚踏实地、有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心无旁骛地做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

第三,面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建材行业怎么办?发挥什么作用?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们行业目前最重大的课题。当前,建材全行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央精神上来,转移到为今后“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谋划行业加快形成“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来,而不是再延续传统的、常规的,在相对平稳环境下的发展方式和工作方法。我们要特别关注,一是要使我们建材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不缺失,努力做到安全、可靠、稳定、有竞争力;二是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动态地分析、找准我们的短板和长板,从而千方百计快速、有效地补短板,进一步锻造、锻强长板;三是要为引发新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利用好举国体制,集行业力量创新攻关,开发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创造新市场,打造建材行业“专精特新”的优秀企业、“隐形冠军”,练就“杀手锏”;四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治理体系的逐渐规范化、现代化,释放活力的政策不断出台,投资基础产业的强度不断增加,建材行业作为原材料行业、充分竞争的行业,既有市场残酷、竞争激烈的一面,更有先行获取改革红利、投资红利、政策红利的一面。同时,我们建材行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生产设备运行安全、职工生命健康安全、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工程建造安全以及消费者的使用安全等。我们还要防止乱投资、高负债、拼设备,甚至扰乱市场、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更要防止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忽视或停滞创新、因循守旧、重内弃外、满足现状、丧失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及早谋划、及早实施,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调整中,为建材行业的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发挥好我们建材行业“大国基石”的重要作用。

同志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对我国新时代的新要求,面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正确把握当前形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协会实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坚定必胜信心,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做好建材行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篇大文章,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编辑:刘了个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