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千亿市场空间!建筑垃圾“风口”来了?
环保行业对建筑垃圾的关注度,最近两年正在提升。作为环保领域一个偏冷门的细分领域,专业机构对它的研究正在增多,大型论坛活动也开始讨论这个议题,个别主流环保公司还参与了一些相关的项目。
实际上,主营建筑垃圾的企业目前还没有通过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赚到钱,大多数企业的绝大部分收益都是在前端垃圾清运环节赚到的。行业主流企业仍是国企背景的,以完成政府任务为主。市场化尚在想象之中,但已有一些市场性质项目,让人看到了希望。
01每年千亿元市场空间,建筑垃圾资源化越来越像个风口
建筑垃圾市场的想象力,来自于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建筑垃圾量的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产生的数以千万吨甚至是上亿吨的建筑垃圾。
201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万亿元,同比增加8.14%。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51478亿元,同比增长5.4%。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建建筑面积仍在进一步扩大。同时,道路建设工程、政府打击拆除违建、旧建筑物的拆除翻新等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呈逐年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则是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需求正在增加。
2018年发改委批复了各类铁路、地铁及机场等建设项目逾20项,投资金额近1.5万亿,带动未来三到五年的砂石需求。据测算,2018年全国的骨料需求量约为178.28亿吨,年需求量在10亿吨以上的省份有广东、江苏、河南、安徽、四川及山东。但2014年以后,中国砂石骨料增速均为负值。随着国家对于矿山的管制和水土管理的加强,天然砂石的供给将严格控制,未来增速有限。全国超过3000个砂石矿山关停,力度较大的省份有陕西、山东、河南、广西及江西等地区。天然砂石骨料的供给大幅紧缩,价格暴涨。河南、湖北、福建、辽宁等省市天然砂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50元/吨。面对天然砂石骨料价格的暴涨,再生砂石替代天然砂石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优途径,生产成本较为稳定,而且还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根据来自行业专家的数据,我国35个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中,2018、2019年建筑垃圾产生量为13.1亿吨和13.7亿吨,由此推算全国建筑垃圾总产量,2019年达到35亿吨,2020年到达峰值达到50亿吨。如果全国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每年5亿吨以上,其中再生骨料产出能力每年3.5亿吨以上,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就完全可以成为替代天然砂石骨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十三五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标
根据北京财指南咨询公司的分析,以洛阳和郑州为代表的一些试点城市的资源化目标:到2020年均要达到美国标准70%。就这一市场规模来说,每年已有千亿元空间。现阶段,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建筑垃圾运输收费与建筑垃圾处置收费。近五年,市场规模逐年上涨,以业内普遍使用的35元/吨为计,从2019年至今,每年释放的市场空间已经突破千亿元。
02城镇化快速发展,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成重要推手
建筑垃圾行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未来5-10年,城镇化率至少提高20%。除了传统的那部分,还有新农村建设、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概念等带来的城郊经济大开发,以及城中村、城边村拆迁改造带来贫困村庄整村拆除,还有全国性道路、大规模城乡公路升级改造和铁路建设。
此外,固废领域的政策也是重要推手。
首先是垃圾分类深入细化。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进行,带动建筑垃圾进入针对性处理时代,源头减量、就地拆解还填、提高回收利用率将是主要的处理方案。
相对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分类更容易控制和实现。利于大幅降低后期处理成本、提高再生利用的产品质量。
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首次提出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的时间表。
同时,还有“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选定10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试点。
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出台指导文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以指导编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工作。
政策倒并不是最近5年才有的,近20年里,国家已经先后发布行业政策及规范性文件90多个,其中强制型政策占比接近一半。
而且,2016年以后,国家还集中出台了许多引导型、经济激励型政策。此前,这一领域仍然多为目标规划性文件,操作层面的政策工具较少,经济激励型政策比较单一,多为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奖励等政策不足。
十三五期间,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频繁推出。2019年2月至今,各部委发布政策12项,省级政策7项,地级市政策26项。
从资源化全过程看,政策分布中间重、两头轻,着力点在处置环节,而前端垃圾分类、收费,以及末端资源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都有待加强与完善。
03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PPP模式是主流
根据北京财指南咨询公司的调研分析,这个不算新、不算大的环保细分领域市场,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征。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为建筑垃圾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也造成了这个行业本身的周期性。
雨雪等特殊天气以及环保因素影响施工工作的开展,夏季和冬季表现相对明显,则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季节性。
各地区建筑结构不同,造成建筑垃圾成分有较大差异。平原地区以烧结黏土砖为主,山区则大量采用石材或烧结页岩砖。各地建筑业传统习惯不同,对建材产品需求也不同,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须因地制宜。同时,建筑垃圾运输存在运输半径限制问题(通常为30公里),需要就地建厂、就地销售,这是区域性特征。
综合来看,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这些特征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从交易结构及盈利模式来看,目前该领域主要是采用PPP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并多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进行建设、运营,这一点与环保行业其他成熟细分领域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类似。
04行业主流仍是国企,市场化企业立足不易
当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不光是利好,它也存在很多难点,主要包括:
缺乏用地保障;
城市建筑垃圾的来源、数量不稳定;
政府不承诺保底,处置补贴低;
建筑垃圾成分复杂,源头缺乏科学分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和运输成本影响企业运营效益;
再生品推广应用难;
受环保治理管控影响,处置企业成本增加,有效作业时间难以保证。
同时,政府引导作用不到位,治理污染紧迫感不强,也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当前,行业的主流仍然是为了完成政府清运任务而存在的国企,这一点也像多年前污水处理行业、垃圾处理行业刚起步时的情形。市场化企业不易立足,而且所获得的收入也主要来自清运环节,而非资源化部分。即便如此,一点点的政策春风还是催生出了几家代表性公司(指主营业务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公司),包括:
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洛阳环锋资源有限公司、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原环保鼎盛郑州固废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绿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曾被上市公司兴源环境列入并购计划又最终放弃)、陕西建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05结语
总体来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整体利润率不高,有些企业甚至多年亏损。
由于再生建材产品市场不健全,政策扶持少,资源化环节企业实现盈利很难,于是企业只能通过产业链中其他业务弥补再生产品销售的亏损。
例如,有建筑业背景的地方国企(如建工资源),将传统业务(土壤修复)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嫁接到建筑垃圾现场处理;有的企业凭借地方国企优势,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共同创建示范项目;还有的通过与前沿的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持续实现再生产品的品质升级及成本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总之,目前这个细分领域还没有像修复等领域那样诞生上市公司,所有关于市场的假设,都在等待真正的风起。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