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中国企业要与非洲当地企业合作 共同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做到三件事:与非洲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向非洲国家转移先进技术;帮助非洲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9月9日,在首届丝路国际产能合作领军论坛上,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就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合作发言,并在会后接受了媒体采访。
对于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宋志平认为,不应当将国企和民企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两者实际上是“孪生兄弟”的关系。国企与民企在“抱团出海”的过程中,应当有组织地“走出去”,互通有无,互相配合。
中国企业要与当地企业合作
宋志平介绍称,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泥装备需求已趋近于饱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建材也加快了海外建设的步伐。目前全球70%左右的水泥装备由中国建材一家公司提供,在非洲“近乎百分之百都是中国建材提供的水泥装备和玻璃装备”。
一位在央企工作,曾派驻埃塞俄比亚的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中国对埃塞俄比亚投入了大量资源,“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中国人修的。几十万人在埃塞做生意,这些让埃塞人对中国人有很直接的认识。”
这位业内人士在非洲工作期间,看到当地存在一些“搞各种倒买倒卖的,而且挤占了当地就业,老百姓很生气”。“还有一些私营企业者,奔着非洲廉价的生产要素和丰富的资源过去,存在偷税漏税、压低工资,甚至向当地政府行贿的行为。”
宋志平在演讲中也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做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中国企业能否与非洲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宋志平举例说,“中国建材在土耳其、埃及,都是跟当地公司进行合作,把建设部分交给当地公司。”第二件事,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向非洲国家转移一些先进技术。第三件事是帮助非洲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这样你才能走深、走远、走长,不然的话‘走出去’还会走回来,所以‘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志平表示。
宋志平还介绍了中国建材今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个一”发展计划。这“六个一”分别是:第一,做十个建材产业园。宋志平介绍说,中国建材目前已经在赞比亚、蒙古、哈萨克斯坦、埃及、泰国做了五、六个围绕建筑材料上下游的产业园;第二是做十个海外仓,把中国的建筑材料向海外分销;第三是做十个国际检测认证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制定国家标准;第四是做一百个建材分销中心,目前中国建材已经建有50多个分销中心;第五是做一百个海外智慧工厂管理;第六是做一百家国际工程EPC项目。宋志平表示,希望把中国建材40多年形成的综合体系,整体移植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战略中,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民企与国企是孪生兄弟
在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过程中,“抱团出海”的说法被不断提及。对此宋志平表示,国企和民企“走出去”是一个共同的海外兵团,“一起抱团出海,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用国企的实力加上民营的活力。”
“事实上中国建材‘走出去’,提供绝大多数信息的领路人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前面打前战,把信息汇聚起来,中国建材像大部队一样去接应。” 宋志平在采访中说道。
他举例说,中国建材在赞比亚与一位当地工作20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合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建材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也对当地有中国民营背景的产业园进行投资和支持,与民企共享当地的信息与资源。
对于如何理解“抱团出海”,宋志平表示,其第一层含义在于,中国企业要有组织地走出去,“在市场上不要打乱仗”。他谈到,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日本企业就是有组织地走出去,在海外不进行自相残杀的竞争。”
其次,“抱团出海”不仅意味着国企和民企要联合起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还包括与第三方的合作,而不是“我来你走”、“吃独食”。
宋志平举例说,非洲个别地区以往是法国企业的“地盘”,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不可避免会“动了法国人的奶酪”,而中国建材在非洲拓展业务时,积极与法国施耐德电器等外资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考虑到相关方的利益,才能最终取胜,人家才能接受你”,宋志平说,“企业在‘走出去’时,不要太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要有长远的大局观,要有利他精神,利他最后才能利己。”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