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浙江新型水泥企业的瓶颈
8月31日下午,浙江省经贸委发布了全国水泥行业内第一个针对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管理条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管理规范》。《管理规范》针对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实际,从生产工艺、质量、设备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专门的管理要求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了了解这个《管理规范》出台过程,中国水泥网特地走访了浙江省经贸委建材冶金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丛培江。
邵俊:浙江省经贸委在浙江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上下了不少工夫,这次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编制了《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管理规范》,请问丛主任,制订这个条例的背景和出发点是什么?
丛培江:十五期间,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有了相当快的发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以来,共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9条,形成年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其中日产4000~5000吨生产线12条,日产2000~2500吨生产线30条。同时拆除机立窑313台,压缩落后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预计到今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比例将达到8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虽然在产能上,新型干法水泥已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但从效益上说,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来。浙江绝大部分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都是由立窑企业转型而来,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与先进生产工艺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仅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企业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在同样的设备条件下,有的企业新型干法水泥平均每吨熟料热耗105公斤标准煤、电耗65千瓦时、28天抗压强度65 MPa(兆帕),而有的企业这三项指标却分别为130公斤标准煤、80千瓦时、53 MPa。这些差异,明显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水泥生产成本的60%在能耗,抓管理、降能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得不到重视,因为只要生产出来了,就能卖出去,利润自然也同步增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扩大产能上,最好超产越多越好,煤耗、电耗就算高一点都可以从产量上得到弥补。比如有的日产1000吨的生产线,超产到1300吨,导致设备运行的负担很重。然而现在的形势大不相同,随着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原材料价格又持续上升,提高产量反而降低了利润空间,这就迫使企业从内部挖掘潜力,从降低成本上着手,而不是一味地提高产量。并促使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真正转变观念:从以产量为重心,到以效益为重心,做大做强。市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好的时候,大家可以一哄而上,而到不好的时候,就必须面对困境,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技术指标,这样才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不管今后市场有怎么样的变化,也有办法去应对。
从行业角度来看,按目前全省水泥需求量和吨熟料热耗平均122.96公斤标准煤、电耗70.97千瓦时计算,如果达到《管理规范》规定的5000吨窑的能耗水平,即平均每吨熟料热耗107公斤标准煤、电耗65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煤炭137万吨,节电3.58亿千瓦时。在当前煤炭和电力供应偏紧、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强化管理、降低能耗,对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邵俊:《管理规范》规定比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制订下来的?
丛培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在目前是最先进的,可是在实际情况中,有的企业各项技术指标却不高,不仅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同是浙江企业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我们在制订的时候,参考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指标,并根据浙江的现状,最后定下来。比如吨熟料标煤耗(kg/t),以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为基准,国际先进水平是107kg/t左右,就以此为上限,日产2500和日产1000吨的生产线再依次提高一些。我们对电耗、劳动生产率、窑龄等都作了要求,唯一没有要求的就是产量,因为现在的生产线达到设计产能都不成问题。
这些指标当然也会有不断的修订,毕竟是第一次制定《管理规范》,还在试行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是起个引导作用,让新型干法水泥企业能够借此提高管理水平,让企业之间进行敞开的交流,把好的经验带给大家。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规范》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的。同时,我们也会作好培训、宣传的工作,把它贯彻到各个企业里。
邵俊:浙江水泥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大家都有目共睹,不过现在受到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经贸委对此有什么措施吗?
丛培江:这样的情况是预计到的,不过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当前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正好顺势而为:在市场好的时候,鼓励扩大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控制落后工艺的产能扩大;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加大落后工艺的淘汰力度。浙江省政府已经提出了在2007年以前淘汰全省所有机立窑的要求。去年以来,在浙江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的时候,正遇到市场需求萎缩、销售价格下滑,85%以上的机立窑已经停产,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时机,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速立窑的退出,让新型干法水泥填补市场空缺。
到2004年底,浙江还有381台机立窑,窑径都在2.3~3.0米范围,生产能力3500万吨。机立窑和新型干法窑的水泥总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大于目前浙江水泥市场的需求量。机立窑不加快淘汰,水泥行业的效益难以得到根本性回升。此外,在窑拆掉之后,对剩下的磨机也要注意控制,如果都改造成小粉磨站,总体粉磨能力也容易过剩。
此外,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把重点从产量的提升转变到效益的提升上来,不能再依赖粗放式的管理。目前的市场低迷,正是企业转型时所付出的代价:新的产能上来了,旧的还没下去,在这个过渡阶段里,导致供大于求,再加上其他因素,造成了浙江水泥市场就象坐上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浙江的现状也许会在其他地方的明天出现,浙江不过是早走了一步,并不可怕。只要企业真正建立起核心竞争力来,就能应对市场竞争,甚至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邵俊:浙江省水泥行业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未来的走势会是怎么样呢?能否预测一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大?
丛培江:目前浙江有水泥企业269家,年平均生产规模才30万吨,虽然拥有7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但分布在54家企业里。随着近几年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国内水泥大企业抓住机遇,迅速扩张,集约化趋势迅猛,生产规模达到1千万吨以上的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控制和竞争能力。而浙江水泥企业大多数规模仍偏小,总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水泥是个集约化生产的产业,规模效益非常明显,提高集约化程度后,可以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物流配置,大大降低物流费用和管理成本。所以企业间的重组、并购、联合都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引导工作,不过行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还是要靠市场作用,政府部门鼓励规模大的、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做大做强。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运作和管理机制搞好了,都有机会做大的。
在融洽的交流中,时间不知不觉地在流逝。最后,丛培江表达了对中国水泥网的期待,他表示,中国水泥网发展也非常快,赢得了大量水泥企业的支持,希望能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上多做些宣传和引导,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提升管理。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