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复绿为何这么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在一些地方,却是青山不再、矿山难绿。
近日,记者在广东省云浮、茂名、河源等地采访发现,多处废弃的矿山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如伤疤般存在,影响了生态环境;而个别矿主获益后不履行义务,或是停产跑路玩消失,或是拒不执行、暴力抵抗,更有甚者假借复垦违法偷采。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市场经济大潮下,砍伐林木、开山采矿一度成为许多人的致富捷径,但对生态系统却造成了巨大破坏。特别是那些无序开发、滥采滥伐,在带动少部分人富裕之后,留下了难以修复的生态欠账,最后是“吃山山塌,吃水水臭”。
失去绿色的废弃矿山,见证了一个时期粗放型发展,也留下了一堆复垦复绿难题。
难题一:如何修复?生态破坏是日积月累造成的,治理修复极为艰难。相比一般土地修复,矿山修复的难度无疑更大。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废弃矿山造成的部分山体纵截面,与地面的角度达到八九十度,几乎垂直,陡峭的坡面给复绿造成了巨大困难。而在现有的矿山复绿技术方法中,有的技术较复杂,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甚至高过矿山开发获得的收益。
难题二:谁来修复?2009年5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施行,明确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然而“法不溯及既往”,对于那些2009年5月以前开采过的废弃矿山,由谁来修复便成了难题,如果完全由财政出资修复,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另外,“谁破坏谁治理”不等于现在矿山法人是谁就由谁来修复。如果矿山发生多次转让,理应先调查清楚谁造成了破坏、谁破坏程度大,据此厘定修复责任,而不能让先前法人逃脱责任。
难题三:怎么追责?即便明确了责任主体,矿山复绿仍面临一些矿主拒不履责的难题。而政府主管部门惯用的手段是发文“要求整改”,但面对矿主的熟视无睹、敷衍拖延,表现出来的是“办法不多”。果真办法不多吗?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有自己的执法力量,发文不行,是否可以强制执行?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用法律的力量倒逼相关责任人履行责任。
难题四:哪来资金?筹措修复资金难,应该是最大难题所在。矿山复绿,成本比较高,钱从哪里来?不论对于矿企还是对于政府,都是比较大的资金压力。许多地市把矿山复垦复绿当作一场“持久战”,将治理时间拉长到5年甚至10年,资金筹措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广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2015-2020年)》,至2020年底,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70%以上,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依然还是一个问号。
矿山复垦复绿纵有千般难题,但为了生态文明长远计,也要横下一条心,临难不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有关部门要加快废弃矿山治理力度,找到突破口,明确义务人,启动追责程序,多方筹措资金,把复垦复绿当作一场攻坚战而非持久战,坚决打赢打好。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