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阴阳合同”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混凝土业的呢?

闻宝联 · 2018-07-19 16:47

  上个月,崔永元针对《手机2》曝光影视圈“阴阳合同”而引起轩然大波。据业内人士披露,“大小阴阳合同”在行业里很普遍。该事件引发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开始着手调查。

  对应娱乐圈的阴阳合同,混凝土的阴阳配比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月有阴晴圆缺,配比有阴阳两个!一个是对外公开的、提供给施工企业的混凝土配合比,自然一切指标都符合规范和相关要求;另一个是隐蔽的实际生产用的。生产企业出于不同目的,提供给使用方或质检部门的配合比与实际生产混凝土所用的配合比不一致。

  无论从企业诚信、市场秩序,还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角度,“阴阳配合比”都具有明显的欺骗性和潜在的危害性,是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所不能容许的,也是行业必须杜绝的。

  但反过来看,阴阳配合比怎样产生?怎样解决?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与思考的。

  首先,自然是利益驱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以次充好,大量应用价低质次的劣质原材料,而这肯定不符合规范要求,为应付检查、材料上报,假配比就出来了。这样最终会大幅度降低混凝土质量,引发结构安全性危机,甚至拆除,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使很多企业因此倒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前些天,某企业邀我去讲混凝土的成本控制,我着重讲了混凝土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混凝土生产使用的链条,而不能只考虑利用劣质原材料来降低成本。关于这一点,后续会有专门文章深入讨论。

  其次,对技术的理解与认识不足也是引发阴阳配合比的因素之一。最纠结的无疑是对掺合料的认识。十几年前我在河北交通系统推广高性能混凝土,业主方和质监站强烈要求不能使用掺合料,结果灌桩的C30混凝土,水泥用量达到413kg/m3,极端浪费。有的施工单位经验丰富,偷偷掺入粉煤灰,然后说是泵送剂,也是无奈之举。另外,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技术思维没有同步提升。比如对于粉煤灰掺量的限制,早期的要求限制用量是有道理的,因为早期混凝土搅拌主要靠自落式搅拌机,搅拌效率低下、生产率不足。如果掺量大,势必造成匀质性差、强度离散性大,当时相应的规范要求Ⅰ级粉煤灰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和跨度小于6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小掺量,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搅拌机械和工艺的进步,双卧轴强制搅拌使搅拌质量有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工作性能也有很大的提高,掺量自然可以变大,但配比报告又不能这么出。

  对混凝土中最重要的组分—水泥的理解也有很多歧义,在GB/T4131-1997《水泥的命名、定义和术语》中已明确介定水泥的定义为:加水拌合塑性浆体,能胶结砂、石等适当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的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在相关的标准规范中,“水泥”一词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的“水泥”,即专指符合水泥国家标准的水泥产品;另一种是广义的“水泥”,包括掺合料的广义“水泥”,也就是胶凝材料。关于预拌混凝土中最小水泥用量的内容含义,早在我国颁布的第一本GBJ10-65《钢筋商品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就明确:最小水泥用量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后来修编的GBJ204-83版本和GB50204-92版本都已明确:最小水泥用量,对于普通商品混凝土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对于轻骨料商品混凝土不包括外掺混合材料。但由于不同规范的表述差异或规范编制者考虑不全,造成一些从业人员机械地认为“水泥”就是纯水泥的认识误区,特别是质监部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阴阳配比。

  最后,对于规范的理解与认识差异。国外通常只有一本混凝土结构规范(包括设计和质量验收),而我国建筑、水工、铁路、港工、公路……都有各自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施工验收则单独另有规范控制质量。这是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历史形成的,至今仍未能统一,其中不乏重复、矛盾、不协调之处。国外由协会管理的标准规范并无强制性质而是鼓励创新和竞争,而我国行政性的规范管理体制对技术标准强制执行,往往束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目前各种新编制的规范越来越多,而且有矛盾和重复,造成使用不便。比如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m3,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m3,而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m3,掺有活性掺合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何种水泥?强度等级多少?标准没有对这些规定做出详细说明,使人无所适从。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粉煤灰不能超40%,但实际为降低温升,掺量往往超过50%才能满足要求。

  另外,很多规范编制者缺乏必要的工程经验、知识面狭窄、对国内外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理解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出现阴阳配合比的一方面原因。比如,从材料体系来讲,早期的混凝土不使用外加剂和掺合料,水泥会形成絮凝水囊(如图1所示),使用自落式搅拌机生产小坍落度混凝土,这一时期的混凝土坍落度虽然不大,但随着振捣棒的强力振捣,混凝土中的部分絮凝结构被打散,提高了流动性,可以进行施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材料体系也增加了掺合料和外加剂,混凝土生产也变为强制搅拌。现在的结构跨度越来越大,含钢量越来越高,再加上预应力结构的应用,波纹管等都给结构内浇筑的混凝土充满模板增加了难度,大坍落度势在必行。由于外加剂已经打散了絮凝结构,即便稍稍过振也不离析(如图2所示)。比如当时桥梁施工规范要求90~120mm的小坍落度,质检、监理按规范要求本身是对的,但按这样的要求就没法进行施工,合理的坍落度应该在180mm左右,面对监理和质监站,只能以假报告应付。

  

  若要避免阴阳配比,从业人员需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市场要更加规范化,标准、规范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修订。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