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搏击唱大歌——访浙江科华集团董事长赵宝忠

2005-09-19 00:00
  八年,弹指一挥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浙江科华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整整砥励奋斗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从集团前身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年产水泥30万吨,资产3500万元,到目前集团年生产水泥600万吨,资产12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从昔日的“单打一”水泥小厂到今日集水泥生产、房地产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塑业包装实业和酒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15家企业成员单位分布浙江、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

  1998年,集团创立之初提出奋斗目标:2005年总资产达到5亿元,利税5000万元。时光飞逝,斗转星移,科华人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在2002年就提前品尝到实现目标的喜悦。于是,科华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提出“451”工程新目标:即2010年总资产达到40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1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水泥年生产总量达到2000万吨,进入全国水泥行业前十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宏伟目标既定,科华人仍需努力。8月18日,中国水泥网CEO邵俊先生对浙江科华集团董事长赵宝忠先生进行独家采访。 

  邵俊:在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的形势下,“科华”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呢?

  赵宝忠:中国的经济是政治经济,国家宏观经济下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企业生产与发展,建材行业的潮起潮落就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1979年三中全会后,中国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进入异军突起的发展过程。1983年、1984年水泥行业利润是高峰期,中国经济进入第一轮发展高潮,这是“六五计划”实施中期;1988年和1989年是国家“七五计划”中期,出现水泥行业小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1993年至1994年上半年,是国家的“八五计划”实施的中期,水泥行业进入第二轮的利润高峰期;199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调整后,1994年下半年进入宏观调控,房地产出现泡沫,控制银行贷款,随之水泥行业进入低谷;在国家“九五计划”的中期即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水泥行业出现小回升;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应是“十五计划”实施中期,水泥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供不应求局面,中国GDP增长到了最快时期,所以又进入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也正是中央政府领导的新老交替时期,然而又是银行、土地、房地产的限控。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应算上届中央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因此调控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但也必须看到“电荒”的现实,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完全正确的。

  纵观从80年代到新世纪,25年的中国经济是10年大发展,五年小高潮,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的政治经济,每个“五年计划”和宏观调控给企业带来的应是机遇,发展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我们“科华”应该说抓住了机遇。1996年7月西山集团改制后,也正是国家“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同年10月科华人筹集资金400万元,开始创办“新世纪水泥厂”,建设二条机立窑生产线起步,1997年7月28日投产,1999年3月扩建第三条线,1999年8月28日兰溪第一家跨省投资创办“江西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同年10月收购兼并国营企业“兰溪第二水泥厂”,2000年3月28日江西贵溪30万吨水泥厂投产后,2001年又扩建了第三条生产线,年产量增到48万吨,科华集团年产量实现了100万吨。2001年11月浙江科华又扩建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2002年9月1日投产。2003年5月28日江西贵溪新世纪公司又扩建一条日产2500吨水泥干法窑,同年10月18日和12月18日分别在重庆綦江和万州各投资2.2亿建设日产2500吨干法线,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形势下,江西贵溪公司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于2004年3月28日点火投产,綦江生产线2005年3月15日正式投产,万州生产线6月18日正式投产。现在科华集团全资控股企业产能达到500万吨,资产已是10亿元,“科华”应该说:在宏观调控下抓住机遇,在宏观调控下实现了创业,在宏观调控下求得了发展。从现在集团企业的布局来看,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东边不亮西边亮”;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科华的布局应是合理的。现在虽然水泥行业形势严峻,但还是要看到“十一五计划”即将来临,困难是暂时的,为了应对当前的形势,2004年底,我们提前开了董事会,决定停掉立窑,全力保障回转窑的运行,抓好内部管理和减员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停回转窑开立窑,但我们不会这么干,一定要保障企业的品牌,不能降低产品的质量。


  邵俊:科华集团跨省投资的“江西模式”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科华”是怎么想到会开发西部,到重庆投资的?

  赵宝忠:在江西获得成功之后,我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酝酿新的发展蓝图,挺进西部、寻求“科华”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决策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且权衡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当地资源优势及企业扩张需要等因素之后作出的选择。

浙江水泥的产量是1.2亿吨的样子,但消费量在8000万吨左右,市场已经饱和,而且还有多家企业想做老大,竞争非常激烈。市场最红火的时候,也是将要进入低谷的时候。重庆是我国西部的大城市,也是我国中西部的衔接点,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新兴的直辖市,重庆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建设正在驶入快车道,对水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高标号水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另外,重庆的綦江、万州矿产资源丰富,投资政策优惠,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交通运输也很便利。所以,两相比较,我们决定还是另辟蹊径,转战西部:2003年,集团与重庆市綦江县、万州区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3亿元,在綦江和万州各建年产3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的协议书。之前几十年里,万州还没有一个大型的水泥厂,科华的投资也是填补了当地的一个空白,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非常支持,万州科华的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获国家财政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贷款贴息,该项目2004年度全部贷款予以贴息。


  邵俊:像拉法基、瑞安腾辉等国际水泥大腕,在四川、重庆展开新一轮兼并行动,西南水泥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这对科华集团的西部战略有何影响?考虑过和这些国际巨头合作吗?

  赵宝忠:这件事并不意外,腾辉还是以湿法线为主,受宏观调控及煤、电及运输成本上升的影响都比较大。不过这件事对我也是一个启发。中国经济还是处于粗放型增长的经济状态。比如浙江的水泥市场,是你好我也好,要糟一起糟,有70多条回转窑、50多家水泥企业,市场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结果无序竞争导致市场过剩、价格走低,而没有一定利润的保障,企业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因此,并购也是一个趋势。在当前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加快水泥行业并购的步伐,有利于进行结构调整、更好地扩大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间的联合。这种联合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资产的联合,也可以是价格自律的联合,对市场规范起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不排除并购的可能性。做大并不等于做强。科华的起步还不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只能算做大,还不够强,所以希望找比较有强、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把科华带强起来。方式的话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参股,也可以和国外的大企业合作,或者品牌联合的方式也可以。只要能把科华做强了,我们都会欢迎的。


  邵俊:有人说:“打江山难,保江山更难”,请问赵宝忠,科华集团在做大企业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好股东(董事)的关系。

  赵宝忠:一个合股企业在创办之初,也就是打江山的时候,股东们都能同甘共苦,相互理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做大了,有了好的业绩,创业者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就会人心焕散,这样的案例很多,教训也颇为深刻。

  科华集团从400多万元开始起步,发展到如今拥有近12亿固定资产的企业集团,这个成功与集团决策班子的团结一致是分不开的。“科华”的企业精神是团结、创新、求实、奉献。如何处理好股东(董事)的关系,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分清职责,使职、责、权、利明确。董事会成员大部分兼任所属企业的高层领导,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分管范围、责任,有问题不明确或意见不一致,由董事长协调解决。二、加强沟通,定期通报情况。集团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共同讨论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果决策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难以统一,就召开扩大会议,征求股东代表和中层以上干部的意见,集思广益。三、从大局出发,以理服人。股东(董事)之间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纠葛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首先是从大局出发,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对遇到的情况冷静思考,深入了解,妥善处理,建立更加牢固的团结形象。四,扩增资本和增加股东(董事),增添新生血液。集团原有董事4名,江西投资建厂后股东(董事)扩增到9名,到重庆投资建厂扩大到12名,通过内部股份扩增重组的方式,成立联合舰队,这样既增加企业股本金,扩大了资金渠道,又增加董事会的新生力量,促进董事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邵俊:实践证明,做大做强企业的关键是要在社会上有公众的认知度,请问赵宝忠先生,科华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赵宝忠:企业在社会上有公众的认知度,靠的就是自己手中一块响亮的牌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没有自己的品牌是绝对不行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份额靠的就是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成为名牌,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往往使有形资产相形见绌,一块牌子的声誉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踏踏实实打造一块过硬的品牌,产品必须“拳头化”,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保名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是企业的经营重心所在,也是做大、做强企业所至关重要。我们集团创办之初就设计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即在科华品牌的理念和图案中贯穿了新世纪的一种观念。一般水泥企业,绝大部分是以“山”、“动物”取名,我们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融科技精华,创一流产品”,所以产品商标取名为“科华”。1997年8月,集团前身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生产的“科华”牌进入市场后,恰逢新世纪即将到来,科华牌水泥,市场一炮打响。

  做大企业、打响品牌,首先取决于自己的产品质量。我们集团的“科华”牌水泥按照国家水泥标准,在企业内部制订出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内控指标,贯穿到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并扎实做好企业基础工作,集团公司通过了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二级计量的验收,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认证。通过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使大家提高了质量意识和整体的素质。有了各项制度,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执行,长效管理确实是一件难事,关键还是在于领导。集团各企业每月的2日、12日、22日定期召开生产、质量、销售、安全工作的例会。各公司严格执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质量同责任人、岗位的工资奖金挂钩。按产量、质量计酬。对内狠抓质量管理,对外抓好售后服务。集团创建几年来,年年在全国、省、市质量监督检验中合格,“科华牌”水泥被评为“浙江推荐产品”,“金华市名牌产品”,“浙江名牌产品”,并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科华”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江西省著名商标”及重庆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建材商标品牌。

  邵俊:作为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代表着走进西部的水泥浙商,您是怎么理解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

  赵宝忠:法、理、情相辅相成,构成了“科华”刚柔兼济和谐有序的管理体系。“融科技精华、创一流产品”,是“科华”始终秉承的经营方针。

  坚持目标管理,适时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使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工作目标清晰,责、权、利明确,并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

  狠抓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管理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企业内部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加强预算和成本管理,规范资金运作,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实施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促质量提高的运作机制,综合体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实施名牌战略,立足质量促信誉”的鲜明特色,真正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使企业不断上等级。

  21世纪,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必须赋予员工以先进的文化,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引导员工与企业一起前进。科华要谋求新的壮大和飞跃,不仅要在技术、管理层面上档次,而且要使科华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突显。2004年10月,《科华报》经过短期筹备后出版,集团网站经过精心策划进行改版,集团从此有了自己的媒体,使报纸、网站成为提升企业形象的名片,成为科华人锐意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家园。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概言法、理、情,法表现为刚性,没有这种刚性,企业就难以规范有序运转,理和情表现为柔性,没有这种柔性,对法的执行就会缺乏忠诚度。“科华”管理体系的和谐性就在于刚柔共济的有机统一。

  邵俊:科华集团的人才战略是怎么样的?如何应对快速扩张下的人才运用和储备?

  赵宝忠:没有人才的保障,就不能一步一步把集团壮大。留住人才,企业也是一件难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对人来说因为有五个需要,特别是“人才”,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善的体制状况下,人才跳槽频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怎样留住人,留住人才值得进一步探讨。

  科华集团在留人和招聘人才方面采取五种办法:一是感性留人;二是企业发展留人;三是创造舒适环境留人;四是待遇留人;五是职务留人。对技术、管理骨干让他们参于公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研讨,使他们感觉到企业有奔头;在平时同他们多交流,增加相互了解。让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企业股份;对招聘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让其投一部分股份,公司配送技术股。工作技术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提到管理工作岗位,让其有更大发挥才能。根据企业发展,公司推出管理岗位,进行竞聘上岗,让员工有晋级机会,并不断改善后勤保障体系,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公司配备大客车接送上下班,职工大餐厅、宿舍安装空调设施等等。按照墨子的理论:良弓难张,然可以乃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能把人才的“才”字充分地发挥出来。目前,整个集团从外地引进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50多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邵俊:俗话说的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同样的道理,请您谈谈企业财富观和社会责任观。

  赵宝忠:先富——带富——共富,是一个前后顺承的过程,民营企业,特别民营企业家要饮水思源,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几年,科华集团先后捐资95万元修建金兰中线、北线公路,为兴资办学,建图书馆,慈善总会,敬老院,贫困村捐款40多万元,为学校、村镇建设赞助水泥3000多吨,捐款50万元。千方百计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为政府分忧,兼并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租赁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使这些停滞的企业重新运转,解决了几百名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科华”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残疾的肢体使他们经历人生挫折和磨难,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科华”会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给了他们重塑人生的机会,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响应国家号召,帮助贫困地区提高“造血”功能。这是科华企业财富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最真实体现。当东部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浙江水泥价格一路看涨的时候,“科华”提出了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但有的人不理解,认为到这些贫困地区重新创业没有必要。我们并不这么认为,发展实业报国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再说,在政府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下,将来的西部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这不但不是贻误商机,而是抢占先机。凭着敢为人所不为的胆魄,我们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动了当地经济总量的提升,带动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了技术进步,带动了矿产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移民迁建及当地下岗工人、村民的再就业。

  将“和谐”之根向外延伸,用关爱社会、关爱民生的信仰和精神作为寄托与支撑,扶贫济穷,扶弱救困,为社会稳定担当责任。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潮流相互融合,为“科华”永葆青春奠定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