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打破技术禁区 使用寿命120年

浙江在线 · 2018-01-26 10:44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  

  日前,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一桥跨三地即将成为现实。这座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集多项最新科技于一身,展现了中国的国家实力。

 海底隧道打破技术禁区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而且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由大桥、人工岛和6.7公里海底隧道等共同组成。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介绍说,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在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技术禁区”。课题通过研究,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能够确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并做到不漏水。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

  设计使用寿命创下纪录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苏权科说,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达到120年,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海工环境下,钢桥面疲劳开裂和混凝土海蚀早期破坏是行业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须借助科研的力量来攻克这两大行业痼疾。”作为港珠澳大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之一——“混凝土结构120年关键技术”的负责人,王胜年带领团队进行攻关,从理论、技术、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着手,作出了适合港珠澳大桥的耐久性设计。

  在焊接桥梁钢组件过程中,为了解决单独人工一个焊点缝一个焊点缝焊接可能带来的受热不均问题,港珠澳大桥首创多个机器人同时焊接的自动化生产线世界纪录,如果亲历当时这一施工场景,那一定十分热闹生动。

  就像在天地之间搭积木

  你能想象吗?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桥墩、桥身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然后组装拼接而成的。就如同儿童搭积木一般,只不过,在天地间搭建这样的“大桥积木”,要严丝合缝,其难度是巨大的,考验的是科研人员的智慧,体现的是国家的制造能力。

  建设者是把这42万吨钢全部变成钢组件,再把它们一件件运到现场拼装起来。在大桥岸边,我们目睹了为建造大桥而建设的巨型厂房,那些上千吨重的桥墩、桥塔、海底沉管、建岛钢管,就是在这里,由巨型制造设备生产完成,由巨轮运往现场,再由多艘巨型浮吊船合力吊装。

  近些年兴起的3D打印技术,让我们对一次性产品成型有了直观体验。而港珠澳大桥的巨型组件,许多是采用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型装备,一次性锻压而成。而在海底的施工,则是靠科技“巨手”,在计算机的引领下,干着如同绣花般的精细活儿。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网络图片)

  [阅读延伸]

  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5分钟一班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1月24日表示,使用港珠澳大桥的旅客可选择乘坐口岸穿梭巴士、跨境巴士或跨境出租车来往三地。其中,口岸穿梭巴士为大桥三地口岸间的主要交通工具,繁忙时间的基本班次为每5分钟一班,非繁忙时间为每10至20分钟一班。

  陈帆当日出席特区立法会会议,回答议员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提问。他表示,为便利通行及增加大桥的使用率,让大桥发挥最大的经济和运输效益,粤港澳政府一直积极研究和商讨一套切合三地居民、旅客和业界需要的跨境交通安排。三地政府将合作安排不同的跨境交通工具经大桥往来三地,便利有不同交通需要的旅客。

编辑:唐益平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