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水泥,为何明城墙能600年稳如泰山?

史路行者 · 2020-06-27 13:24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同样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从古至今我国对于建筑的追求都是精致而有韵味的,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不仅对建筑的造型极为讲究,就连对修建材料的质量也有着超高的标准,尤其是砖的制造,要求制造好的砖断之无孔且敲上去要有清脆的声音,制造商为防止盗版一般都会在砖石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标识。

明朝除了工匠个人烧制砖石之外还设立了许多烧砖的厂,砖石一般重量极大,因此砖厂一般设立在江河流域,便于运输。

明朝时期灵山一代就设立了一处砖厂,其生产出来的砖石在明朝因为质量俱佳而享有盛名。明朝对于砖石生产的重视也催生了许多管理制度。

例如在砖石生产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相关人都要将自己的姓名刻在砖石上面,这样一丝不苟的管理制度也给予了砖石使用者质量上的保障,假如有哪一个环节出来问题,那么官府的人就能直接准确的找到这个人,予以刑罚。

明朝对于砖石的生产要求严格的不仅仅是材料质量上的管理,在建筑过程中的巡查也不马虎。在建筑过程中,官府会专门派出一支队伍看守管理,查看施工人员是否偷工减料,马虎应对,若是发现,立刻治罪。

明朝朱元璋就曾将施工中偷工减料的建筑者直接丢在城墙中,再用水泥浇灌,将其埋于其中,手段极其残忍,也可以看见朱元璋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一个完整的建筑是会将建筑城墙的所有参与人员按照官职的高低从高到低一一排列下来的。首先是监制人员,分别是提调官、通判、主薄、司吏,随后是总甲、甲首、小甲,接下来就是窑厂制造工人,大大小小排列下来分别有11级。

如果城墙建造有问题的话就会问这些人的罪,看城墙损坏的程度来治罪,轻则体罚,重则会失去性命。而明朝坚固的城墙大部分是得益于这样残酷的责任,极大的保证了城墙的质量。

仔细研究城墙的砖名单不难看出明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就通判这个官职而言,通判相当于州府副长官,主要负责管理粮食运输、家田水利和刑事诉讼等事物。主薄则是我们所说的九品,司吏则是衙门中负责办理文书的小官。

还有里甲制度,是明朝管理农村地域的行政手段,也是衙役征发的实施机构。至于里甲制度产生于什么时候,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也有确定的是里甲制度的产生早于洪武十一年,因为在洪武十一年时建造的城墙上就记载着关于里甲制度的铭文。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城墙之所以牢固是因为在建筑与材料上严格的管理与把控,不仅如此,明朝在建造城墙的时候还会使用一个特殊的原材料,而这种原材料在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那就是糯米。

但是城墙的建造不像现在使用钢筋混凝土,而是用糯米与石灰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大的粘黏性,被当时人称为三合土,可是使城墙在百年之间屹立不倒。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糯米一般都是作为食食物食用,用在别处的并不常见,糯米在我们现在生活中算得上价格上等的食物了,所以换做现在肯定舍不得用于建造城墙。

我们都知道明朝城墙建造的规模极大,可想而知用了多少的糯米,也给百姓们造成了多大的生活压力。其实用糯米建造城墙的办法并不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那时候人们建造陵墓与宝塔还有城墙的时候就会在材料中加入糯米了。

早在我国十六国时期,国土分裂化严重,中原群雄逐鹿,匈奴人也来分一杯羹,并且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统万城。

匈奴人建立政权之后就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城墙了,公元413年的时候开始建造,据史书记载,当时建造统万城的时候原材料中就加入了糯米,将糯米与砂浆混合在一起建筑城墙,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战乱征伐,其遗址仍然存在在我们的眼中,在现今陕西靖边县就可以见到。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