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报告:预测2020年GDP增速为3%
2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年中期)。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3.0%左右,后三个季度增速为2.5%、6.5%、7.5%,呈现持续且较为强劲的逐季复苏特征。
报告指出,需求不足取代供应链中断,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消费低迷成为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必须全面扩充内部需求,加快实现市场循环的常态化,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将再次发生重大转变。中国最早受到疫情冲击、最快控制住疫情、最先实现复工复产,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基础再造对于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意义。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判断超级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与回升潜力;二是基于以上判断为疫后经济修复和中长期发展提供适用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从经济停摆到最终实现宏观经济循环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经历生产复苏、需求复苏、供需平衡三个阶段,而当前的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即以推动复工复产为先导、以供给面修复为标志的行政型经济复苏已经完成,但是以需求扩张为先导、以经济循环修复为标志的市场型深度复苏刚刚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表示,尽管面临多重风险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力量叠加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已经逐渐明朗。一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线、二季度复工复产下供给面基本修复、下半年规模性政策全面发力下需求持续回升,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较为强劲的逐季复苏态势,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久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能否冲破惯性、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取决于本轮规模性政策和系列改革举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格局重塑。
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国经济复苏路径上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比如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需求修复慢于供给、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显化,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政策传导存在阻碍、相关机制有待理顺,趋势力量逐步显化、潜在增速可能下滑。
当前核心CPI的回落、PPI跌幅的扩大、工业环比增速的放缓、民间和制造业投资复苏的迟滞、消费水平的持续紧缩、综合领先指标的趋缓,充分说明行政性复工复产已经面临瓶颈,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开始制约经济复苏进程。
报告指出,需求不足取代供应链中断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消费低迷成为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近期外需的超预期表现以及供给面修复带来的第一阶段复苏效应,为中国集中精力稳定内需、改善预期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必须在外部贸易摩擦与政治冲突高峰期到来之前,全面扩充内部需求,加快实现市场循环的常态化,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当前的核心要点是,我们要通过快速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同时,对于外部需求、对于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
刘晓光表示,2020年是中国的全面小康年,同时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交接年,政策红利需要与改革红利相配合,提高站位,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动能转换。政策目标不应局限于短期总量效果,还应关注中长期结构效应,解决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打破经济惯性下滑力量,重塑增长基础和发展格局,则疫后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编辑:彭程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