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进水泥行业“黄埔军校” 探访洛阳理工的前世今生
任时间流转奋进不熄,育风流人物纵横华夏。
洛阳——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十三朝古都,除了享誉天下的牡丹花,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对于很多水泥人来说,这里还多了一份牵挂,一份崇敬,被誉为水泥行业“黄埔军校”的洛阳理工学院就坐落于此。
从1956-2017年,从工业高专到理工本科,61个寒暑里,先后有16万多学子从这里走出校门,这其中包括了4万多水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他们先后投身到水泥生产一线,为数十年来高速腾飞中的中国经济书写基石,以至于今天,上至企业高层下至普通技术员,洛阳理工的学子遍及整个中国水泥行业版图。
日前,中国水泥网记者怀着一份对行业“圣地”的向往,走进洛阳理工,在与该校副校长王晓峰的交流中,回顾往昔,展望未来,一探洛阳理工的前世今生。
洛阳理工学院
诞生于国家待兴之际
时间的指针要拨回60多年前。上世纪中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的华夏大地百废待兴。那时候,由于新中国工业底子薄,很多工业产品都不能生产或者仅能少量生产。以水泥为例,1949年,中国水泥产量仅66万吨。
面对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带来的巨大空缺,基础性原材料成为制约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1956年1月,原电力工业部在三门峡建立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这是洛阳理工最早的雏形。一年后,学校搬迁到洛阳更名为洛阳地质勘探学校,在随后的两年里,学校又经历了两次更名,至1959年学校升格为洛阳建筑建材工业专科学校。
洛阳理工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数次更名,曾用名除了上面提及三个以外还包括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河南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至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洛阳理工学院。
虽然校名几经变迁,但正如王晓峰所说,“在50年代建校的工科院校,第一个专业一般都是材料专业”。因此,从建校初期开始,建筑材料就是洛阳理工的主要专业,并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为国家经济建设输出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办学时间长,专业实力突出,培养人才多,洛阳理工在建材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高。
王晓峰:“有一次我们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去铜陵海螺实习,碰到了一个工人,他问我们从哪来的,我们说我们是洛阳理工的,他说,哦,是‘黄埔军校’来的。”洛阳理工在水泥行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王晓峰把洛阳理工的办学理念总结为四个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在教育学生方面,在打好基础的条件下,更注重去贴近实际,更注重动手能力,更注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正因如此,洛阳理工的学子获得了水泥企业的认可,在水泥行业不断生根发芽。
当然,除了人才培养,在科研领域洛阳理工也为推动国内水泥工业技术进步作出了大量贡献。以水泥生产模拟仿真系统为例,该系统结合了工艺、自动化、计算机等等,极大的方便了人才培养,超过20家企业和学校引进该系统,该系统还获得了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另外,由洛阳理工教授李海涛编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设备》一书因其实用性强,先后被重印达9次。
洛阳理工副校长王晓峰(右)接受中国水泥网采访
诞生于国家待兴之际,崛起于经济腾飞之时。走过61年时间后,如今的洛阳理工已经发展为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1700多名教职工,近3万名学生的大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持续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实践中来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王晓峰说:“一个学校要发展,建立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就材料学院来说,共有90多位老师,其中有48位博士。”
洛阳理工成立61年来,伴随着学校成长起来的除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还包括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工类院校,从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是其一大亮点。
王晓峰:“老师发展的好,也要不断地打开视野和相互交流的,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出国研究和下厂实践。”以材料学院为例,洛阳理工专门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前往企业实地考察。“光我就带他们去了三次,去过铜陵海螺、唐山冀东、荥阳天瑞等大型水泥企业,青年教师不仅要有视野,也要有实践能力。”王晓峰表示。
除此之外,洛阳理工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做横向的科研课题。王晓峰认为,老师做科研的能力对于老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不过他也强调,“老师去做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做科研而科研,而是老师可以带学生一起参与,将做科研掌握的知识反馈到课堂里,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近年来,为了提升教学与时间的结合度,不少高校开始聘请企业中的兼职教师,洛阳理工也不例外,但这里的兼职教师并不是讲一次课那么简单。
王晓峰:“我们大量的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我们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些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以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培养符合企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洛阳理工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一半以上的企业、行业代表,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到教学大纲再到教材甚至到一些基础课程,都让他们参与其中,这种做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此外,“我准备做一个项目叫企业家进课堂,来讲一讲他们的成长历程,怎么在偏远的水泥厂工作,怎么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这些个人成长的发展史,对学生就是深刻的教育,甚至可以是人生规划的导师。”王晓峰认为,学术、技术乃至人生经历的交流,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有巨大的好处,高校应该将行业的、社会的人才变成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具有正确职业观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毕业生存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看法。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相比于拥有一技之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显得更为重要。
王晓峰告诉中国水泥网记者,水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受自身行业特性影响,工作地点多数处在郊区甚至农村,对于向往城市生活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吸引力有限,为此洛阳理工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也作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学生入校之后洛阳理工就会将学校的定位给学生讲清楚——“我们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王晓峰表示,目前,洛阳理工正在建设河南省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当然王晓峰也强调“学校的定位也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校定位之后是学生自身定位问题,要对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行培养。王晓峰:“我们希望带学生进厂实习的时候让他们自己亲身去感受,让工厂里的师哥师姐们帮助学生们去理解,帮助他们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生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王晓峰同时还指出,专业知识仅仅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还需要在爱党、爱国方面进行培养,有知识更要有道德,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另外,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要有沟通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王晓峰认为,人才培养要跟得上行业的进步,要不断地去完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合格有用的人才。特别是当前,国家“一带一路”规划逐步推进,核心就是人才,学校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
洛阳理工图书馆
“校友会”——一份力量更是一份归属
11月19日,洛阳理工新疆校友会成立大会将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这是洛阳理工最新一个省级校友会。
近年来,洛阳理工一直将校友会作为对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校友会已经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建立校友会的初衷,王晓峰这样说:“学生以母校为家,母校以学生为荣”,校友会的建立不仅仅是一种情怀,一份团结的力量,更是一种归属,天下洛阳理工学子是一家。
其一,对于学校而言,校友会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角度,校友们能够通过自身在社会上的经历和体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其二,学校与校友企业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信任感,也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做好产学研工作;其三,校友会也给了天下洛阳理工学子一个交流的平台,既能增进彼此感情也可能达成合作意向,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毕业的学子,校友会是另外一个“家”;其四,学校也会通过校友会这个平台,为校友企业和校友自身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源源不断的支持。
王晓峰认为校友会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契机,进而也为校友本身发展提供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天下所有的洛阳理工学子都能找到同样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有人说过,国内包括钢铁、煤炭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性工业中,只有水泥工业技术水平能够比肩世界先进水平。此话不假,时至今天,水泥工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仅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更在能耗、环保以及技术装备水平方面达到或者超越世界同行。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都不能忘记每一个“水泥人”的辛勤付出。
往事回首方显峥嵘,回顾洛阳理工61年的办学历史,她从共和国最需要的时候起航,伴随着国家振兴的步伐一路走来,经历过校址的变迁,也经历过那个动荡岁月的洗礼,却始终初心不改,持续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最需要的人才。
写在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甚感包括洛阳理工在内的“人才摇篮”,是背后最不应该被遗忘的“功臣”。
编辑:祝嫣然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