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万亿投资 激活强劲动能

经济日报 · 2020-06-09 09:16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为我们把握发展大势,谋新篇、开新局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各行各业都有哪些新举措、新作为?今日起,本报推出“稳投资 扩内需 开新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月6日,我国最长过海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厦门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过海工程完工。

5月29日,全长超过万米的格库铁路第一长隧道——阿尔金山隧道铺轨工程顺利完成,新疆将新添一条出疆“大动脉”。

5月27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启动试运行,八纵八横高铁网脉络更加清晰……

截至5月23日,在建重点交通项目复工率达99.7%,交通工程项目正在发挥体量大、投资大的优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破解?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民航投资900亿元,这些都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创造了条件。

稳基础设施投资促增长

2月19日,一份标注为“特急”的传真电报从国铁集团建设管理部发出,文件接收单位除了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各铁路公司外,还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等各大建筑央企。电报通知,各单位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取得地方政府支持,有序组织建设项目复工。

“修铁路20多年,这样的通知还是第一次收到。”黔张常铁路公司综合部高级工程师贾志宏说,总部直接发文督促指导各个建设项目复工复产,以前从来没有过。

“交通领域项目体量大,投资大,对经济拉动作用也大。”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带动投资,对冶金、机械、建筑、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以铁路为例,从2014年到201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连续6年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多年持续高强度投资,培育出“中国高铁”这个响当当的名片。今年,还将新增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为了更好发挥交通领域投资拉动作用,将指导各地提前启动

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重大项目。目前,已经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项目库,一旦需要可以及时开工建设。

以项目建设带动就业

3月份,张学军在家门口领到了今年第一份工资。家住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的张学军,常年外出务工,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后一直在家。大(理)临(沧)铁路工地招工的消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有一技之长的张学军在隧道内从事风枪手工作。他说:“每月收入有9000元左右,足够老人小孩花销了。”

同样受益的还有当地货车司机李海龙。铁路建设让他变得忙碌起来,每天为工地拌和站运送70吨沙石料,一个月下来,收入有了保障。

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稳定居民就业。能否充分保障就业,对于能否实现扩大内需,如期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用工规模大。今年以来,各项目纷纷加大招工规模,增加就业人数,稳定社会预期。3月中旬,玉(溪)磨(憨)铁路在建工点全部复工,为沿线农村40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共到岗2.2万余人,是春节前在岗人数的121%。截至5月14日,全国仅铁路建设项目进场人员就达63.7万人。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超级盾构、高寒高原铁路、跨海大桥、长大隧道、智慧公路、5G通信、北斗导航等新装备、新方案不断推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继续吸纳农民工等就业人口,对于工程、建筑、材料等方面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上下游施工机械、基础能源等领域就业也有拉动,有助于解决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

补短板推进结构调整

近日,新建沪通铁路传来好消息,由中国中铁大桥院设计、中国中铁大桥局施工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将结束张家港市没有铁路的历史。

众所周知,张家港地处江浙经济发达地区,常年位于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列。如此发达地区的交通网络尚有盲点,可想而知,在广大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行路难”的情况更为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瑞明认为,我国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和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对接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短板。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其中,在空间结构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互补性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梯度效应。而要发挥好这个优势,需要有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来支撑,要补齐相关短板,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

补短板更多要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去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其中贫困地区17.8万公里,提前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扶贫目标。今年,将进一步实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并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动交通扶贫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

除了传统的交通基建补短板,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也被广泛认为是新基建的着力点。目前,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正在抓紧布局。3月初,青海、甘肃两省发展改革委表示,已共同致函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开展兰州经西宁至青海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方案研究工作。

随着大规模投资的陆续实施,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约3.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将达15.5万公里。数、质双增,将进一步通畅“动脉”,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