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改造?看看襄阳怎么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0〕9号),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150.190, 1.19, 0.80%)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北京市石景山区等10个城市进行了表扬激励,现将有关城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城市学习借鉴。
襄阳积极探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经济总量达到4812亿元,稳居湖北第二。深入推进产业合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推动企业退城入园,降低综合成本,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8.640, 0.51, 6.27%)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实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开展老城区更新改造,高质量建设新城新区,利用老企业、老厂房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体育项目,推动城市文化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
一、加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奋力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定位,着力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2019年,襄阳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大力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客运、物流、信息化等七大系统,2019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铁路通车里程达350公里,占湖北省2019年新增通车里程的41%,“三纵三横”的铁路网基本形成,老谷高速、枣潜南高速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加快建设,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31公里,米字型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骨架网加快建设。新开和恢复襄阳至沈阳、天津、三亚等10个城市航线,襄阳机场通达航点数、城市数分别增至29个和28个,游客吞吐量达到190万人次、增长35.7%。雅口枢纽、新集枢纽和襄阳新港建设有序推进。市内交通进一步完善,襄阳铁路物流基地、襄阳传化公路港等项目有序推进,新增A级物流企业22家,达到115家,总量居湖北省第二位。
二、坚持产业补链强链,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
在不断提升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22亿元,占GDP 21.7%,高新技术企业782家。推动元器件、机电控制、蓄电池等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向“芯屏端网”高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以樊城区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应急救援装备产业集群。同时,紧盯产业发展短板及产业链短缺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推行产业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和市场化招商,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展“小而精”的专题推介会,国太阳科技智能装备、一电航空无人机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及时出台了《襄阳承接智能制造装备和消费电子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不断补齐和延长产业链。
着力扩大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大力发展云制造、智慧生产、跨界生产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拓展新领域。率先在湖北实施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出台了《襄阳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建设管理办法》,每年推进100条数字化生产线、30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建设。建立了智能制造项目库,累计建设235条数字化生产线、43个数字化车间、13家智能工厂和41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率达到50%。“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落户襄阳。
三、坚持分类外迁企业,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加快湖北(襄阳)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汽车整车产量超过36万辆,汽车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按照向“产业链靠拢、向专业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分类外迁、异地重建。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航空工业集团、航天四院42所等一批央企落户于此,逐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等国牌称号。新襄棉纺织有限公司、银河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纺织类企业全部迁入襄阳纺织产业园。利用老厂房发展文化艺术、运动休闲、产品设计等文化体育项目,形成了建设路21号、银河运动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创意产业基地。
四、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办事流程优化、审批流程缩减、评审方式创新、项目尽早落地,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全面推广,196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在全省率先开展“五减”行动,事项减少21.2%、材料减少13%、环节减少6%、时限减少58%,办事效率大幅提高。全力推动“互联网+监管”,共对接数据502 万条,位居湖北第二。在湖北率先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率先完成区域性统一评价的8 个专题评价编制和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走在湖北前列。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为企业和社会减轻税费负担达60亿元,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过50万户。获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试点城市。襄阳自贸试验区“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推行“全通版”食品药品许可证等3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2019年全国自贸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五、坚持改善民生环境,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以建设美丽襄阳为目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完成土壤修复,新增公园绿地1358.0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1平方米/人增长到14.35平方米/人。生态环境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入围国家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棚户区累计改造162064套,市区公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支持就业创业吸引人才集聚。发展智慧城市,不断提高民生服务水平。积极建设智慧出行系统、智慧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和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系统。东津新区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医疗、教育等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
编辑:何欣然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