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段综合管廊封仓

首都之窗 · 2017-08-02 09:46

  纳入8大类、18种管线的综合管廊,在地下“遇见”了极具考古价值的唐代古潞县县丞墓葬,怎么办?7月2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段综合管廊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披露,首段管廊施工只用了7个月时间,“但有5个月时间都在进行唐代古墓的平移保护。”考虑到墓葬对古潞城研究考古有较高价值,专门采取“就地平移”的方式,整体将墓葬北移30米。首段完工后,其它标段也即将陆续完工,力争年内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综合管廊投用。

  墓志写明古潞城位置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段综合管廊2017年1月开工,但在文物勘探环节,首段位置就发现了地下有“东西”。

  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在综合管廊工程1标段第3、第4流水段位置,恰好发现了唐成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幽州潞县县丞艾演的墓葬。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通州自西汉伊始就设有县城——路县。东汉之后,路县改名为潞县。艾演墓的珍贵在于其墓志较为准确了写明了古县城的坐标位置。志文记载,墓葬“葬于古潞城南一里平原”。业内认为,艾演墓的位置和墓志的记载,一方面是汉代路县故城城址位置的有力佐证,另一方面表明唐人尚用东汉“潞城”之名。

  综合管廊一期共有7个标段,在第6标段,也发现了一个辽金时代的古墓。这些古墓的位置,恰好位于副中心综合管廊的“必经之路”上。在文物保护方案未定之前,包括工程土方开挖在内的具体施工工序均暂停下来。所涉标段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宋振学说,这次古墓的发现,让施工工序不断向后推迟,施工人员临时成了考古区域的保护人员。

 古墓就地平移30米保护

  在与文物部门和专家沟通、探讨方案后,唐古墓被最终敲定以“就地平移”的方案保护起来:将艾演墓向北平移约30米,原址上做专门标记。

  为何无法就地保护?管廊建设方北京新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这一段综合管廊走向改变,将会影响到副中心管廊的整体规划的调整,当时已经不具备条件;此外,唐代艾演墓最重要的文物价值还是墓志部分。“南边还有相关规划需求,北边正好是绿化带,于是决定向北平移。”

  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墓平移30米,难度系数极高。先是挖好北边的新址,再由专业部门把不算太大的艾演墓包封起来,包封后长度约10米;坑中铺设导轨,一点一点向北推移到新址,最终掩盖。

  艾演墓从发现到平移,历时5个月。据介绍,另一处辽金墓则是整体包封吊装到相关文物保护区内。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