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布)新水泥厂总经理李兴涛: 刚果(布)如何从水泥进口国变为水泥出口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08-01 08:49

  李兴涛出生于1987年,22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路桥,经过半个月培训,被派到中国路桥刚果(布)办事处,分配到刚果(布)新水泥厂工作,从实习生到安全主管、销售主管,再到厂长助理、副厂长,再到厂长、总经理,至今在水泥厂工作已经8年。

  8年时间里,李兴涛见证了工业基础十分落后的刚果(布)是如何从仅有一家水泥厂到形成新兴的水泥行业的过程,也见证了一个长期以来水泥依赖进口的国家变成水泥净出口的国家。

  没有到过非洲的人难以想象,在非洲修建基础设施的成本有多高,基本建设中三大建筑材料,除了木材,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无论是修建公路、港口、机场、铁路以及房屋,成本是国内的2-3倍。

  刚果(布)在中国的帮助下进行了近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000多公里的两条国家主干线公路和12个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基础水平),以及全非洲最大的体育场和一批标志性建筑,与这个过程相生相伴的就是刚果(布)水泥厂。他们的产品支撑了很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当然也为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节省了不少建设成本。

  正是在刚果(布)新水泥厂的示范影响下,带动了对水泥行业新的投资,而且是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摩洛哥、印度、尼日利亚纷纷在刚果(布)兴建水泥厂,使水泥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到年产260万吨的水平,即便是在2015年为了举办非洲运动会,很多大工程上马建设的高峰期,刚果(布)全国水泥用量只有170万吨。

  自此,刚果(布)不仅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变为水泥出口国。很多非洲国家长期停留在以出口原材料换取外汇的阶段,包括石油、木材、咖啡、香料等等不一而足。除少数国家外,非洲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少之又少,刚果(布)水泥产业开始在中非共同体市场展示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潜力。基础设施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建筑材料又是基础设施的基础。建筑材料本身就是工业部门,进而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现代化又能够加速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刚果(布)给非洲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非洲国家工业化的艰难

  《21世纪》:中国路桥是一家工程承包企业,为什么2002年进入刚果(布)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投资水泥厂?

  李兴涛:2002年路桥初进刚果(布)市场时也想做基础设施承包项目,但是刚进入一个国家项目并不是即刻能拿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国家准备恢复水泥厂建设的信息,当时刚果(布)办事处第一任总经理也是水泥厂第一任总经理李植淮同志与刚果(布)政府去接洽,包括商谈经营模式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商谈贷款等,在2002年下半年签订了刚果(布)新水泥厂合营公司的成立协议。中国路桥向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两亿人民币用于恢复水泥厂,占股56%,刚果(布)政府为44%,政府以土地、遗留的老设备入股。

  《21世纪》:遗留的老设备?新刚果(布)水泥厂是改造项目?

  李兴涛:是在法国与德国人留下的鲁特特水泥厂基础上改造的项目。新水泥厂的前身最早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民主东德援建的,于1967年建成,产量为每天300吨;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后,法国人接手水泥厂,进行了一次改扩建,产量从每天300吨提高到700吨。1997年内战,法国人就全部撤离了。内战前前后后有三年左右的时间,水泥厂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厂区荒草丛生,设备严重腐蚀,厂区火车头的发动机上布满弹孔,所有生产设备被机枪扫了一遍,惨不忍睹。

  《21世纪》:水泥厂当时应该算是刚果(布)最大的企业之一吗?

  李兴涛:水泥厂是当时唯一的工业项目。在战争状态,人的生命都没有保障,水泥厂被破坏并不惊奇。我们2003年接手进行恢复性建设,2004年5月试生产。从2005年到2010年是发展的高峰期,那时随着国家政局的平稳和宏观经济形势的趋好,对水泥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水泥厂门外排队等候的车辆长达两公里,最长的要等候七天。我们24小时三班倒加班加点,即便这样仍旧供不应求,高峰期每天生产1000多吨水泥。

  为刚果(布)节省大量建设成本

  《21世纪》:新水泥公司成立以来,产品支持了刚果(布)哪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或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李兴涛:到2015年我们总计生产100万吨水泥(截至2017年7月共计生产120万吨)。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和二号公路,2015年和2016年建成的布拉柴维尔斜拉桥、高架桥、中国黄金铜矿重建项目,以及早期建成的布拉柴标志建筑布拉柴纪念馆等等,都是由我们提供水泥。这里的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项目都是中资公司,他们几乎都是我们的大客户。而当地客户基本上是房建项目,用量相对少。

  《21世纪》:非洲这片土地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很多国家却没有生产水泥的工业能力,而进口水泥价格高出国内两到三倍的价格。你们在本地生产水泥,可以为刚果(布)节约多少建设成本?

  李兴涛:如果没有我们生产的水泥,肯定要购买进口水泥。比如2007年-2008年,进口水泥的平均价格每吨约在1350元左右,而我们生产的水泥在布拉柴维尔的销售价格为每吨1050元人民币,当地人买到我们的水泥,转手就可以卖到1300元人民币。如果在门店销售价格更高,一吨水泥高到2600元人民币。

  可以说,中国路桥投资的新刚果(布)水泥厂为上一轮刚果(布)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比如,2015年完工的非洲运动会配套项目高架桥,和位于总统府后面的标志性建筑斜拉桥,两个项目总计用水泥12万吨。在基建项目中,桥梁建设水泥用量最大,未来刚果(布)打算与刚果(金)协商共同建设跨越刚果河大桥,大桥约3公里长,按照规划需要水泥20万吨左右。中国路桥正在规划城市综合体项目,会有大量的房建需求,水泥用量预计超过20万吨。

  刚果(布)水泥产业的新挑战

  《21世纪》:这一轮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下跌,水泥的价格如何?

  李兴涛:现在进口水泥很便宜,到港价每吨385人民币,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除了国际市场价格挑战之外,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刚果(布)国内市场的挑战。自我们的水泥厂建成之后,目前境内在生产的水泥企业算上我们是三家,其中包括2011年湖南路桥在多立提建设了规模和我们同样的一千吨水泥生产线。摩洛哥公司也在奎卢省距黑角20公里的英达建立了水泥粉磨站,并于2015年8月开始生产。这是一个年产加工50万吨水泥粉磨站。第三家是离我们70公里在明都里的印度水泥厂,生产规模也是每天一千吨的生产线,预计2017年底投产。除此之外,2016年非洲首富尼日利亚唐哥特集团在刚果(布)投资了一家水泥厂,生产能力每天三千吨,是我们三倍的产能,预计2017年7月投产。

  《21世纪》:现在加起来刚果(布)一共有5家年产30万吨以上的水泥厂?在未来的竞争中,你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兴涛:目前大趋势是需求下降、市场骤减,大型项目需求这几年都没有了,只有少量民宅建设需求,市场从以前国家重点工程转向现在的民用设施。所以2016年我们的生产和销售都只有12万吨,几乎所有的水泥厂都减少了生产量。加上几家水泥厂在一个市场竞争,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拼产品价格,谁的价格低谁就能卖多一点,量也是有限的;第二是出口,销往周边国家,比如刚果(金)、加蓬和喀麦隆。我们在刚果(布)有七八家水泥经销商,2016年11月其中一家水泥经销商第一次将我们生产的水泥出口到刚果(金),虽然只有1000吨,但这是一个开始,后来因为政局不稳,出口暂缓进行。另外,黑角港不久就要开始建设了,随着进口水泥的关停,我们有希望打入黑角市场。

  《21世纪》:非洲国家搞基础设施不容易,搞工业化更不容易,后来者在市场有先天性的弱点,你们在这做市场也很不容易。

  李兴涛:我们不能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束手待毙, 我们将对燃料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从重油改成燃煤。以往制约生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重油供应的问题,我们正常点火生产一个月,需要通过铁路运输重油40罐,每一罐有5万升。但是国家石油公司每个月只能供应20罐,有的时候炼油厂停产,或者设备检修突然停止供应,从法国空运配件维修要等很长时间,使企业的生产处于被动境地。

  另外,一升重油采购价格是332中非法郎,以90升重油能烧一吨计算,每吨熟料的燃料费将近300元人民币。如果烧煤的话,每吨熟料下降到135元人民币,相当于仅燃料费一项,一吨水泥能减少成本支出165元人民币。整个改造工程需投资2000万人民币左右。尼日利亚和印度新上马的两家水泥厂也是设计的燃煤系统。我们将保留两套系统并行运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牵头成立水泥行业协会

  《21世纪》:5家水泥厂是否已经形成一个行业?你们之间相互有联系吗?

  李兴涛:我们成立了水泥行业协会,是由我们牵头做的,几家水泥公司的老总每个月定期聚会。其实同行是冤家,开始协调的时候,由于尼日利亚水泥公司财大气粗显得比较冷淡。我们制订了协会的章程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开始的时候,内部形成统一意见比较困难,比如在定期聚会的时候,摩洛哥水泥公司总经理提出一个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挖人,当时尼日利亚水泥公司的老总就说:不想人被挖走你就提工资。

  但是因为我们有很多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比如限制进口水泥的问题,我们最终还是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21世纪》:刚果新水泥公司是最老的企业,你们是否遇到同样的问题?

  李兴涛:抱怨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其他水泥厂都在我们这里挖过人。我们是刚果(布)第一家水泥厂,目前已经有15年的历史,生产各个环节技术成熟,管理人员也都有多年的经验,加上刚果(布)市场原本人才就比较匮乏,水泥行业又是一个新的行业,所以我们的人经常被新的公司高薪挖走,成为了刚果(布)水泥行业的人才库和输送基地,也成为刚果(布)水泥工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能为刚果(布)其他水泥企业输送一些人才,也是我们对刚果(布)的人力资本贡献。

  《21世纪》:如果上升到人力资本的贡献,你们的境界要高于一般企业。

  李兴涛:虽然在内部有些磕磕绊绊,但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我们会联合起来抱成团形成合力。2016年刚果(布)水泥总需求大概80万吨,实际进口水泥量在40-50万吨左右,进口水泥对本地生产者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所以我们联合起来就进口水泥问题,给工业部写了一封信,工业部长召集水泥协会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进口水泥的问题。后来这个问题还举行了听证会,国家总理也参加了。

  《21世纪》:水泥协会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彰显刚果(布)一个新的行业就此诞生,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节省国家外汇储备,还能够实现出口,关键是向着工业化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李兴涛:由水泥进口国变成水泥出口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对刚果(布)来讲意义重大。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如果按照发展中国家对弱小民族工业的保护,国家应该制定产业保护政策,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并采取一定措施保护这个产业。但是刚果(布)政府欠缺管理工业行业的经验,刚果(布)水泥已经有能力满足国内需求而且有能力对外出口,其实应该提高进口水泥关税,保护本国企业。

  《21世纪》:刚果(布)新水泥厂获得成功后,中国路桥也在其它国家复制?

  李兴涛:目前中国路桥在尼日尔建设水泥厂的项目已经获批,待尼日尔当地手续完备后,可立即开始施工建设;还有中国路桥准备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市场考察,利用本身基建项目的优势,拓展公司水泥板块的业务。无论是中国路桥还是中国交建都正处于转型期,目前还缺少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整个集团的业务目前大部分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工业化项目前期市场开发与调研都比较少,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方向。

编辑:祝嫣然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