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建成21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

成都晚报 · 2017-07-27 10:11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样一座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自动吸水、蓄水,缺水时又可将水释放循环利用。如果说海绵城市建设是面上的活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则是一座城市里子活儿。

  《实施“成都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提出,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到2021年,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不少于200公里。记者从市建委获悉,目前已有大源商务商业核心区综合管廊、新川大道综合管廊、金融城综合管廊等示范线建成,今年将有21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成。

 为何要建?

  避免“拉链路” 管网检修更方便

  随着城市发展壮大,各类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管网日益密布,这些蜘蛛网般的城市“血管”隐身在市民视线之外,一旦发生险情就像城市发生“血栓”,路面开挖不可避免,更对城市生活带来不便。为了维护地下管线,道路修好没几年就反复开挖,这种“开拉链”式的管理办法让不少市民头疼。地下综合管廊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诸多问题。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此前表示,通过引入综合管廊,还可节省大量空间。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要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涉及千家万户的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市建委相关人士表示,地下综合管廊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道路不需要“开膛破肚”。万小鹏介绍,除了现有管线在此安家,还为今后新增的管线预留了空间,不用开挖道路,维护也更方便,通过建立动态的维护系统,引用机器人技术,还能对复杂的管线进行智能化动态巡检。

  如何治水?

  结合海绵城市 设排水舱回收利用雨水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成都将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就在去年,成都成为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载体,成为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都结合道路改造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人行道及绿化带进行“海绵化”设计,小雨时“渗、滞、蓄、净”。中雨来临时,可利用地下综合管廊排水舱对雨水进行收储,同时设置回用水泵进行雨水回用。大雨时通过地下综合管廊的排水舱将雨水排放至河道水体。成洛大道地下综合管廊、日月大道地下管廊等工程,在实施地面道路改造时采取海绵化改造,雨水汇水区域划分与现状地形,在各排水分区考虑不同的措施,使道路发挥其“海绵”功能。

  点位1:大源综合管廊

  地面地下 共同生长发展

  在位于高新区天府一街、天府二街大源商圈,车流不断、写字楼林立,在此的保利国际广场地下15米,藏着成都首个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

  大源地下综合管廊更贴切的称呼应叫“大源商务商业核心区”,因为这里除了综合管廊,地下空间还包括环形车道、地下商业街等。该项目业主成都高投集团规划设计总监王鹏介绍,地下一层为环形车道,宽11米、高3.9米,还有一条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商业街;地下二层为综合管廊,宽11米、高2.2米。

  按照规划设计,全长2.8公里的环形车道可供3辆车同时单向逆时针行驶,并设置4对单独出入口,分别连接天府一街、天府二街、益州大道、天府大道。地上有26栋楼宇,地下有42个对接口,限速60公里/小时。环形车道的信息诱导系统与各栋楼宇停车场系统对接,及时为周边市民停车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整个地下空间,最深处距离地面16米。环形车道下就是综合管廊,分为电力、电信、供水三个小室。打着手电筒,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到地下二层的供水室。一根直径80厘米的自来水管搁置在水泥石柱上,还有一半的空间处于闲置状态。“水管的管径经过科学测算,综合考虑了建筑面积、居住人群、与自来水厂的距离等因素。”随着用户增加,预留的空间可以继续增加自来水管满足需求。水管上方每隔15米有1个监控器,共200多个摄像头实时运转,24小时监控。

  在大源地下核心商业区,还预留了商店、停车位等商业开发用地,待整个项目开始运行,这里将成为一个与地面城市一样生长发展的地下之城。

  点位2:新川大道综合管廊

  设集储水坑 避免夏季内涝

  再向城外,另一条综合管廊——新川综合管廊也已交付使用。这条综合管廊,在新川大道中央绿化带下方,横贯东西,连接天府大道和成自泸高速。整个管廊走向沿新川大道布局,埋置深度不一,局部段落穿越雨污水管及规划洗瓦堰河道,纵断面较深,最深处达11米,最浅也有7米多。虽然当天室外温度已超37℃,但管廊内不到30℃,非常凉爽。

  从地面管理用房往下,走30来级楼梯深入地下,就到达综合管廊工程内部,空间开阔,可容纳4个成年人并排行走。此前的施工图片显示,约2米宽车辆在管廊内行驶,畅通无阻。记者从成都建工集团获悉,管廊分南北双舱,并排修建,中间由一道20多厘米的墙隔离,全长约4.3公里。双舱室内高度均为3米。道路两侧的给水、电力、通信以及热力管线等主线全部通过管廊布设,约有6种。北舱主要走热水热气,南舱为自来水、通信和电力等线路。

  “综合管廊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极大方便了这些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成都建工集团六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为避免夏季产生积水,管廊内部设置有专门的集水坑,一旦水位蓄积到一定程度,会有抽水泵将积水抽到地面排走。防火安全上,管廊内部每隔200米设置一道防火墙。为便于监测,每隔20米还设置一个监控设施,监测管廊内部的运行情况。

  点位3:中和片区综合管廊

  “散居”老管线 一次性敷设到位

  按照《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都城区将有望形成“一环、十射、多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一环”指三环路干线综合管廊;“十射”指结合主干道、快速路等道路改扩建项目同步规划十条干线综合管廊;“多片”指在火车北站、东村片区、中和新川片区等11片城市重要功能区布置支线综合管廊。天府新区则规划形成“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

  目前,高新区中和片区老成仁路、中胜路、中和大道同步开建作为国家试点项目的三条地下综合管廊,把“散居”的管线一次性敷设到位,建成后将极大减少因道路重复开挖而频繁出现的“马路拉链”,给城市土地留出更多“呼吸”空间。三条综合管廊项目总长度为4.65公里,建设投资额达3.4亿元。

  高新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的中和片区综合管廊所在区域,将把原本已有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管线集于一体,并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让所有地下管线由“散居”变“群居”,实现管线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这样能有效控制地面反复挖埋情况,也能避免管线违规直埋。”

  专家说

  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总监王鹏:地下管廊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王鹏认为,地下综合管廊最大的好处是,日后维修不再需要挖开路面、探寻问题部位,只要进入“共同沟”,一眼就能发现问题,不仅在时间上抢占了先机,更大大节约了维修经费。此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渐完善,有助于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协调的供排水格局,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将显著提高。

  但地下管廊实际运营却有困难,“地下管廊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光靠收费,回本较难。但从社会效益层面讲,避免了多次开挖带来的交通问题、路面损耗,也避免了管线开挖中误损。”以大源为例,地下空间耗资12亿元,如果成都市区道路都建造地下综合管廊,需上千亿元投资。此外,综合管廊的建设和使用,涉及水、电、通讯、规划、建设多个部门,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成本高,也加大了工作难度。“我相信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目前,成都正在对地下综合管廊入廊收费标准进一步研究。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