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拐点论”再次破产

经济日报 吕立勤 · 2017-07-26 08:54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稳定增长,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在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度依赖投资向更加注重消费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也将随之走强。

  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主要数据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稳定性明显增强。结合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积极表现综合分析,在大量事实面前,多年秉持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再次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有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亟待化解,又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变化亟需应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受阻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如果处置失当,经济增长失速是可能的。但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不能成为预测经济发展结果的必然论据,只能作为经济运行风险的重要提示,这是一个无须赘言的常识。近年来,大量出于公心的中外学者和新闻传媒,一再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和化解内部矛盾的可行之举,就是要使各个市场主体认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前行路径,保持经济理性、稳定市场预期,勠力同心携手应对中国与世界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

  遗憾的是,多年来包括“经济拐点论”在内大量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常常以百姓难以看懂的各种专业术语和缺乏权威性的数据,把人忽悠进“唱衰中国经济”的非理性思维怪圈之中。好在中国经济并未陷入唱衰中国的虚妄逻辑之中。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向好势头,除发达经济体回暖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功不可没。唱衰中国的“经济拐点论”,在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以往“中国经济拐点论”的流行与扩散,多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化有关。究其屡屡沦为妄言的原因,主要是这种论调始终坚持传统僵化思维,背离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动力之间在新常态下相互作用的大逻辑。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致力于打造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发展模式。概括地讲,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面向国内外市场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注入与之匹配的创新发展新动能。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速度变化仅仅是表象,更有价值的关注重点,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结构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不俗表现,再度印证了遵循新常态大逻辑的积极功效。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3.1%和11.5%。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超过“半壁江山”,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超过一二产业,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对于我国而言,这种变化的现实意义尤为重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众多,服务业持续扩大,可以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稳定器;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我国服务业抢抓新机遇,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蓄积经济增长新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6%,新消费业态扩张明显。从动能转换看,尽管投资增速放缓,但消费正在取而代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77.2%,二季度继续保持这一态势。这表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度依赖投资向更加注重消费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也将随之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半年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另一种“中国经济拐点论”也浮出水面,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触底反弹,此前预计的L形走势可能出现反转。对于这种乐观估计,同样应持谨慎态度。从国际看,尽管世界经济出现近年少有的复苏迹象,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升温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从国内看,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是长期累积的顽疾,要充分估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忌任何浮夸浮躁的思想情绪。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