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69个PPP合作项目涉及投资额958.6亿元

南方日报(广州) · 2017-07-21 09:28

  盛夏的港城,生机盎然;发展的湛江,魅力无限。7月17日,湛江市举办投资项目(PPP)推介会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搭建政府和大型央企、省属国企、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湛江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这是湛江市近年来举办的一次规模大、级别高、影响好的招商引资活动。

  当天上午,投资项目(PPP)推介会吸引了120多家中央企业、广东省企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湛江市推介发布的69个PPP合作项目涉及投资额958.6亿元,涵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城镇综合开发、水利和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下午,14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涵盖交通、能源、制造业、产业园区、商业、城建、医疗等领域,其中12个项目总投资约1050亿元,2个项目银行提供授信额度1300亿元。

  7月19日,湛江市召开市委十一届第17次常委(扩大)会议,要求全市上下以这次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为新起点,明确时间表,倒排工期,压实责任,强化督导,深化“放管服”改革,竭尽全力为企业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政务服务,千方百计确保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建成投产,当好企业的“保姆”和“保安”。同时,持续用力推进“三大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网,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和中心城市集聚发展;加快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等“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此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及“三农”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大力实施卫生强市战略,努力打造北部湾医疗高地,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全力以赴促振兴,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中央、省先后在湛江布局了钢铁、炼化、造纸、交通、能源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使湛江成为省内中央、省企业投资发展数量多、资产大、素质优的地市之一,有力促进了该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00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38亿元,增长6.8%;港口吞吐量1.54亿吨,增长14.6%。

  1 发挥得天独厚优势

  谋划政企战略合作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全市土地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下辖5县(市)4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末户籍人口834.8万人,是广东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等荣誉称号。

  当前,湛江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国务院今年批复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湛江作为区域内“一核两极”的“两极”之一,进一步突显了湛江的重要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对湛江的发展高度重视,赋予湛江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港口城市”的重大使命,明确提出打造“湛茂阳临海经济带”,明确支持湛江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为湛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湛江,随着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晨鸣林浆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科炼化等项目全面动工,该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积累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目前,湛江拥有承载投资项目落地的良好载体。湛江现有各类产业园区16个,其中省认定产业转移工业园5个、省级产业集聚地7个。此外,湛江依托钢铁、石化、浆纸三大龙头产业项目,已规划石化产业园、钢铁配套产业园和森工产业园。

  同时,湛江是泛珠三角地区连接东盟自由贸易的最佳海上物流平台,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航线最短,拥有30万吨级深水航道,正在规划建设40万吨深水航道;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油气资源以及水产资源;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在全省位居第二位。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湛江市着力构建“一个中心”,打造“两港三环四通五支撑”交通格局。“一个中心”指北部湾交通枢纽中心;“两港”指依托湛江港(海港)和湛江国际机场(空港)打造湛江经济双引擎,支撑湛江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客流、物流中心;“三环”指建成市区环、湾区环、半岛环三大组团间及对外交通的快速通道;“四通”指对外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四大通畅工程;“五项支撑工程”指民生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法治交通、平安交通。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为湛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与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集团、招商局集团、华侨城集团、华为集团、华润集团、正大集团、格力集团、广铁集团、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等加强沟通联系,为广大企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引入了一批有实力的央企、省企战略投资者,全面加强了湛江与这些企业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基础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对湛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7月17日举行的湛江市投资项目(PPP)推介会上,许多大型的央企、省属国企代表纷纷表示,看好湛江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孙承铭对湛江的投资环境赞誉有加。他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湛江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大力推进,湛江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环境卫生、城市绿化都很有特色,相信随着高铁、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会有更多的商家、大企业进入湛江。”中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德智非常看好湛江的发展。他认为,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政治生态更好了,为投资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央企更有意愿与地方联动,到湛江来投资。“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深入对接,希望近期有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在湛江落地。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湛江的发展会更快更好,我们公司有信心把产品质量搞好,把工期缩短,为湛江经济发展作贡献。”

  2 紧紧扭住“三大抓手”

  推动发展提速增效

  近年来,湛江市把“三大抓手”作为推动加快发展的核心举措,不换频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为加快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打破湛江交通瓶颈,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市长姜建军率队拜会中国铁路总公司、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机场管理集团、广铁集团等单位,并与南宁铁路局座谈交流,多次召开项目建设现场办公会,推动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今年5月专门率市党政代表团到海口市进行工作对接,共同商议推进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等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2.54亿元,增长29.3%。近期,湛江将重点加快推进“5+5+8+1”路网(即5条高铁、5条高速公路、8条高速公路支线、1条半岛滨海旅游公路)建设,构建鱼骨状、放射状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省区互联互通。

  机场方面,湛江把国际机场建设项目作为湛江振兴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该项目已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和民航发展专项规划,今年10月将全面动工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使用。在建设规划上,湛江国际机场近期拟按4E标准建设一条3200米跑道,配套建设航站楼和相关运行保障设施,满足2025年的旅客吞吐量42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5万吨的使用要求;远期规划按4E标准建设两条3200米跑道。目前,征地工作提前3个月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湛江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增长47.7%,创下有史以来半年发送旅客量最高纪录。

  铁路方面,湛江目前谋划和建设的高铁有5条,一条是深湛高铁广州到湛江段,预计明年6月份通车;另一条是从广西南宁经北海到湛江的合湛高铁,也在建设中;湛海高铁、张家界到海口旅游高铁,以及广州到湛江时速350公里的客运专线正抓紧推进前期工作。同时,高铁入城获得中国铁总大力支持,湛江高铁西客站枢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东海岛铁路预计今年9月底建成通车,黎湛铁路电气化改造、茂湛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有望今年底完成。

  公路方面,汕湛高速湛江段加快施工,将于年底建成通车;东雷高速加大征拆力度,将于明年建成通车;玉湛高速湛江段将在今年8月全面动工建设,争取2019年底建成通车。东海岛疏港一级公路、海东快线、雷湖快线和广湛高速官渡出入口立交建成通车,环城高速基本成形;特别是,雷州半岛沿海观光公路建设获省批准。

  港口方面,霞山港区30万吨级散货码头、湛江钢铁基地30万吨级配套码头投入试运行;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徐闻港进港公路改扩建项目明年10月底建成使用;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扩建、廉江港区公共码头一期工程加快推进。

  为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湛江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队拜会了中石化集团、中海油总公司等知名央企,与珠海格力电器、山东晨鸣集团等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南粤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支持,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支持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建设,在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步。上半年,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5亿元,增长4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2%,其中省级产业园(集聚地)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48.95%。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已建成投产项目39个,其中宝钢湛江钢铁实现产值164.83亿元,增长225.26%;石化产业园区鹏尊能源、京信电力和东海岛港区公共深水码头等项目已开工建设;纸业产业园区中国纸业和诚通综合物流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为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湛江市同步推进新城区和老城区建设。海东新区建设全面提速,累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56个,总投资175.65亿元;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约83.5亿元。调顺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广东医科大学新校区及其附属新院、湛江一中新校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步伐加快,上半年,“三旧”改造投入资金82.61亿元,完成改造面积700.71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今年8月份完成;源珠路、南方路、静宁路、海湾路及人行天桥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以廉江为代表的湛江各县(市)城区建设提速,城市体量逐步增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上半年,湛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二,城市供水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3 出台“五大产业发展计划”

  加快构建高水平产业体系

  在今年4月26日召开的湛江市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湛江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出台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具体包括: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计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为此,该市相关部门立足湛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高质量新制定“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目前,“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正广泛征求意见和逐步修改完善,将于今年8月初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正式出台实施。

  与此同时,该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工业,大力扶持生物医药、造船海工、机械装备、信息消费、冷链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工业改造提升,支持家电、家具、水产品加工、羽绒、制糖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集群发展。上半年,预计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23.6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1.8亿元。1—5月,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5%,同比增加98个百分点。

  湛江作为农业大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构建高水平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目前,该市正全面实施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三大规划”。同时,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19万千瓦,居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全市现有国家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13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2个;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雷州半岛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动工建设,雷州市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和廉江、徐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取得新进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上半年,预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4.9%。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湛江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经过长期的努力,湛江旅游业持续升温,上半年,预计全市接待游客人数2136.1万人次,增长20.7%;旅游总收入194.3亿元,增长27.4%。房地产业也稳步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创下历年新高,销售面积308.8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89.8万平方米,增长81.2%。金融业运行平稳,截至6月底,全市存款余额3015.6亿元,增长5.91%;贷款余额1707.4亿元,增长4.51%。

  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湛江加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该市组织召开全市商会会长暨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积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当好企业的“保姆”和“保安”;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在优环境、降成本、助融资、促壮大、扶创新、拓市场、强保障等7个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大力支持;实施“乡贤反哺工程”,推动一批乡贤回家乡办实业。上半年,预计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76亿元,增长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2%;全市民间投资359亿元,增长19.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

  提升开放水平,湛江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湛江发展的迫切需求。今年5月,郑人豪、姜建军带队到海口市学习考察,加强与海口市的合作交流,达成了推动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等共识。7月13日,海口党政代表团到湛江考察,并就政法工作、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发展、农产品产销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与湛江签署了工作协议。郑人豪、姜建军还带队到香港、深圳开展经贸活动,并拜会了香港中联办、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华侨城集团,组织召开了湛江旅港乡亲恳谈会,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该市还成功举办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展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力。1—5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34.2亿元,增长40.5%,增速高于全省26.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位;与“一带一路”国家、东盟贸易额分别增长22.6%和25.7%;家具、水海产品、小家电三大传统出口产品分别增长17.9%、39.4%和17.9%。

  坚持创新发展,湛江后发制人。该市加快海洋产业孵化中心、奋勇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湛江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引导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产业资本有效对接。上半年,预计全市高新区生产总值192.8亿元,增长24%;工业总产值315.98亿元,增长64%;园区新注册企业93家,增长12%。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6项,增长76.7%,合同金额增长311%。目前全市共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其中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

  4 补齐民生短板

  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湛江仍然是“人口大市、经济弱市”,发展“短板”较突出。该市突出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努力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湛江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该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工作,确保低保对象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建立完善贫困人口退出和补录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大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把扶贫工作融入“三大抓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等具体工作。去年,该市实现7.9万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脱贫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筹集扶贫资金40.95亿元,实施精准扶贫项目2.4万个,纳入低保贫困户43115户166258人,转移就业人数18914人。下一步,湛江坚持“跳出扶贫抓扶贫”,把精准扶贫与推进“三大抓手”、产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用心用情、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精准扶贫目标。

  同时,根据省的部署,湛江已迅速拉开了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该市正全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四级联创”工作。在市区,重点在巩固提升创卫成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县城,重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区城镇村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进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在农村,重点把湛江市218条省定贫困村作为推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主战场,力争到2018年底完成省定贫困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任务,到2020年底全市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在此基础上,全域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是湛江补齐短板的重要举措。该市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意见》,大力支持各县(市)加快补齐产业、交通、县城建设等突出短板。特别是,市财政今年将统筹安排5亿元用于各县(市)产业园区建设;将省安排给湛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50%安排给各县(市),用于县(市)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区扩容提质;按照“权责对等”“能放尽放”“园区的事情属地(区)办”的原则,逐步下放市级涉及园区有关行政审批等管理事项和权限。上半年,预计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0亿元,增长14.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4%。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上半年,全市完成十一项民生支出177.35亿元,增长21.9%,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8%。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完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程主体结构;湛江开发区中科炼化棚户区改造二期(约1000套保障房)已建成500套;雷州附城、乌石和徐闻锦和3家卫生院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坡头龙头等5家卫生院预计今年10月初动工;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湛江学校正式落户。同时,大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推进法院系统诉前联调工作,共受理诉前联调案件420件,成功调解403件,调解成功率95.95%;群众进京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39.6%和43.8%,基层和谐稳定。

  特别是接下来,该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实施卫生强市战略,努力打造北部湾医疗高地,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需求。近期将确保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尽快投入使用,支持做好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院、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医院新院建设,加快县级公立医院迁(扩)建步伐,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湛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截至今年6月底,湛江提前顺利完成全市1755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11个;深入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累计找回失联党员17197名。同时,湛江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年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作风问题,努力打造“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出实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湛江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撑。

编辑:孔雪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6: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