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及刚性去产能的一些思考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 2017-07-07 16:17

  近日,第三届中国水泥上市公司年会在上海举行。在下午的主题讨论环节,国泰君安首席建材行业分析师鲍雁辛就“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及刚性去产能 ”邀请金隅冀东副董事长于九洲、前西麦斯中国区总裁刘效锋畅谈观点。

  以下是讨论实录:

  鲍雁辛:请刘总介绍下国外发达国家过去20年供给侧改革走过的路,以及这对于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刘效锋:我分享下个人观点。我经历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使世界五大水泥巨头进入南亚和东南亚市场。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国水泥企业被墨西哥西麦斯公司并购。2007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是拉法基和豪瑞的合并、意大利水泥和海德堡的整合。从全球来看,过去15年以来,2002-2005北美、西班牙需求旺盛,大部分时间是过剩的。2007年金融危机对于世界水泥格局是毁灭性的打击。我们评估过水泥EBITDA和负债的比例,在海德堡和意大利、拉法基和豪瑞在合并前,一般水泥企业控制EBITDA和负债比例为3。2007年西麦斯180多亿美元收购瑞特而后,北美市场水泥需求断崖式下跌,造成其破产风险,由此带来了的后遗症就是四大水泥企业合并,在资本市场已经没有投资价值,EBITDA和负债之比已经远远大于4,可以说,2014、2015年的整合是07年金融危机的延续。当然这个标准在国内是不成立的,因为国内领军水泥企业负债率很高,却依然活得好,这是国内外的差距。

  但是总而言之,2007年以后国外多数各地水泥企业都是严重过剩,包括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唯独菲律宾毛利率可以达到40%以上,因为是封闭市场,98%水泥控制在三大家水泥企业。从国外来看,水泥市场都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目前,水泥企业正处于阶段性整合使其,所以最终结果导致了四大家合并。国内外最大的区别是,国内水泥企业可以坐在一起协同,现在叫错峰生产,而国外这是不可能的,都有垄断嫌疑。国外这些水泥巨头在资本的驱动下走向了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优化了产能布局,通过合并划分了市场。比如拉法基豪瑞合并,在全球卖了55亿资产,在北美,豪瑞卖掉,保留拉法基。通过这种形式,水泥企业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市场的重新分配和布局。个人观点,从目前来看,错峰生产是中国人的智慧,但不可持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在短期内它还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企业利润、股价。我认为短时间内不可以消灭错峰生产。错峰生产是出于环保、那么如果提高各种排放物标准进行提高是否有利于去产能?比如减少氨水的使用,因为氨水生产也会产生氮氧化物。目前这种错峰生产是一刀切,给很多落后产能生存空间。此外,错峰生产有垄断嫌疑。

  鲍雁辛:站在国外大公司角度,中国供给侧改革会走向何方?十年后水泥行业格局,集中度、盈利会在什么水平,会不会因为供给侧改革维持较好的水平?你怎么看行业内企业盈利水平的差异性?

  刘效锋:我不认为国内水泥企业短期内能达到世界水泥巨头所掌握的格局。2002年后在产能上升期,很多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收购的是市场,但是过剩则是产能。目前来看,国内外十年来的并购重组案例中,金隅冀东的合并是最有效率的、最有创意的、最值得推崇的。他们真正达到1+1>2,而且在京津冀地区控制了50、60%市场,但这种拥有企业家胸怀的企业或领导人少之又少。从领军企业的财务状况来看,成立产业并购基金很难实现。从过去十年情况看,学习日本可能会有出路,做到了实实在在的供给侧改革,产能实实在在在减少,企业家形成了合并合作,有胸怀,虽然产能在萎缩,但是盈利水平较好。

  我国水泥盈利水平不是一般的低,西麦斯在南美每吨水泥价格可以达到170-180美元,北美价格在120美元左右。我们的企业利润太低,主要是无序竞争和互信不够导致的。虽然现在水泥价格涨了不少,但是依然无法反映水泥价值,即使再涨100元也要比国外低30%,国外42.5水泥要和c30混凝土同价。以国外的标准,国内水泥企业已经到了倒闭的境地,但是国内水泥企业依然能活。实际上规模越大,劳动生产率应该越高,成本越低,而国内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靠小企业推动政策是很难的,但是一些大企业由于先天的弱势,必须推动政策和措施,比如错峰生产,反而对于中小水泥企业带来了利润空间和效率。

  鲍雁辛:冀东金隅整合对未来盈利的前景展望?以及对于雄安区域的展望。

  于九洲:合并后两家不存在竞争关系,这对京津冀地区水泥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高度认可。虽然京津冀地区小企业乖了,但是还是太分散,还有40%多的零散企业。金隅冀东熟料产能在1亿到1.1亿之间,总共93条生产线,加上水泥共1.7亿左右。大企业会用大品牌的水泥,而小企业覆盖农村市场。农村用户对于水泥质量意识淡薄,反而认为冀东的不好,产业集中度不高。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有雄安新区对于金隅冀东是利好。正如有人预测雄安新区每年将有1000万吨左右的水泥需求,这些需求对于那么大的市场来说,有缓解作用,产能发挥率提升,但是从目前看,地区产能过剩严重,根本上还是去产能,不能掉以轻心,错峰生产可以缓解,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下一步核心工作就是如何刚性去产能,达到供需平衡。

 现场提问:有什么样的利益和条件可以促使企业关闭产能?

  于九洲:有形之手必须有动作,政府必须到位。企业市场意识、契约精神很差,这种前提下,靠企业自发关闭产能不可能,做到利益均衡是核心。那么如何平衡?需要建立市场公平机制,产业政策配套,执法到位,大幅度降低不规范因素造成的优势是前提条件,政府这方面可以作为。其次,大企业应该有担当,需要有理性,还有行业协会的推动和政府的规范。大企业一致的行动,国外有反垄断的限制,协同等在国内还可以拿到桌面上说,我们应该把这方面做足,在这个基础上,按区域进行划分,政府推动,形成公平环境,中国不是西方资本主义丛林法则,小企业也要生存。所以要成立去产能基金,平台基金,进行整合,落后产能有序推出,大家风险共担,开展全方位的工作。小企业所谓的优势原因是法制不落地,形成不公平的市场氛围。

  鲍雁辛:欧美市场如何供给侧改革?

  刘效锋:2013年西麦斯和豪瑞在西班牙进行交易,西麦斯把在德国西部的水泥和混凝土企业卖给豪瑞,豪瑞把在西班牙的水泥企业和混凝土企业托管或者卖给西麦斯,然后双方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能布局。由此从国外经验看,西方大企业大多是进行市场划分过后再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产能的关停。这样可能更理性更有效。

  鲍雁辛:产能是炸掉了吗?

  刘效锋:实际上是没有炸掉的。国外很多国家地区还有几十年前的生产线,国外市场和从业人员还是比较理性的,不会因为落后产能而打破市场原有的平衡希望在新形势下,市场能够更加理性。

  现场提问:国外水泥公司市场份额达到多少的时候可以对区域水泥价格掌控?中国水泥行业开始从分散走向整合,但还不足,未来走向整合是不是还要经历利润下跌这个过程?

  刘效锋:国外一些地区政策、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国家对于国内水泥企业的市场份额是有法律限制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制要求必须卖掉,而我国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对地区的市场份额进行限制,这也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优势。国外五大企业经过近百年的争斗,已经意识到谁也不可能打败谁。这一点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很难进行比较。

  于九洲:走向合并演变过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竞争,大小企业都认识到如此竞争很艰难,但是这种“缓和”并不稳定,最终还要取决于基本平衡,如果需求下降厉害,最终依然会打价格战,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泥需求。还取决于市场意识,这一点南方比北方更强一些,还有契约精神。加上信息不对称,大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对于市场较为清楚,协会作为中间机构应该让小企业明白形势。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光明白没有用,必须去产能,不然周期性就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并且可能没有规律。

  现场提问:今年下半年华北地区会有如何的环保政策,是否会因为十九大而提前,对于水泥市场需求有什么影响?

  于九洲:京津冀是国家最关注的地区,关于下半年如何停、怎么停的预案正在做,同时国家环保部门正在做“2+26”城市群环保监测,非常严格。金隅冀东积极配合,这对于大企业是好事、利好。产能停一停对于水泥价格有好处。

  鲍雁辛:两位专家用非常犀利的语言讲了行业面临的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虽然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我们看到的水泥行业的需求未来可能没有原来的增速了。但从资本市场来说,我们投的都是优质股票。2017年确实是买龙头看涨价的一年,下半年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