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闲聊产能与产能利用率
产能这词对产能过剩行业尤为敏感。生产线产能是由项目建设时的建设规模所确定,是指项目设定的正常生产运营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对水泥项目通常以日产熟料产量与年水泥(或熟料)产量方式表示,年生产运营天数为310天。
产能由投资方在考虑生产线合理经济规模、市场容量、环境容量、资金、原燃材料及外部协作条件的满足程度等条件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后确定。项目一经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其产能可以说是法定产能,要有变动,须重新走程序。
生产线一经投产,都期待其能按预期发挥生产能力。不可否认项目投产后内外部条件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达(到)产(能)是投资取得回报的根本条件。对每一条生产线而言,产能100%发挥应属最佳状态。同时,其必须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上达标。此时,企业的利润也应处在较佳状态。不过,在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下,生产线的排放污染物总量有天花板限制,要想超发挥生产能力,还必须先做到超低排放,以腾出能给排放有足够的容量空间。
对行业而言,年实际生产量与全部生产线产能之比即为产能利用率。影响产能利用率最大因素应是市场供需关系。供给小于需求时,产能利用率升高,甚或超过100%。反之,供给大于需求时,产能利用率降低。当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时,企业间适度竞争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源更合理配置,有利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当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即产能过剩。
国务院41号文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调节供需,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依据国务院41号文件所指,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由此判断,较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应理解为80%或超过一些的水平上。
从行业角度,要有一个合适的产能利用率。从单个企业角度应该致力于提高产能利用率(通常也用的设备运转率反映)。这两者相互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或依赖关系。
生产线运行总有检修,或计划停窑,或事故应急停窑,全年设定55天。如果企业或因自身竞争能力弱、或因市场供需出现波动导致涨库被迫停产,这些都是在55天之外的停窑,是企业的个体行为。
在环境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地方政府临时出台应对措施,对企事业单位有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企业应遵照执行,即通常所指的临时限、停产。这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降低是法定的,这是在国务院《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中所明确的。对某一地域内企业一视同仁,统一行动(为社会公益服务可有例外)。
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统一行动的停窑也是当前所采取的措施。措施前提也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如当前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的冬季水泥错峰生产。涉及15个省、区、市停产时间(非闰年)从59天到137天不等。这期间要求企业做好水泥窑检修、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工作,并保障职工工资待遇。
作为生产线在设计时,规范年停窑55天。在北方采暖区错峰生产停窑时间中似也应该包含这55天中一部分。姑且暂按35天,留下20天归在其他时间中使用。就这样,停产时间则从79到157天不等。其中,东北三省加新疆全年停窑157天,满打满算,全年窑运转208天,就这样,理想状态下,企业的产能利用率67%。如果再一常态化,产能利用率会是多少啊!
国办34号文件明确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工信部下发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末,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技术、装备水平和关键材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传统建材加速换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基本解决,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绿色发展水平更高,两化融合深度发展,产业集中度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无论是国办文件要求的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还是工信部在规划中所指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基本解决,如果不去产能,在现有产能中“折腾”--停窑常态化,怎么回到合理空间?怎么实现规划要求的建材行业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至于常开常停,说什么企业可以承受。那成本的增加,最终到底是谁在买单啊!
近日,《经济日报》发表题为“去除过剩产能是重要一步” 评论员文章,三论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文章提到,最近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去除过剩产能的重大意义,今年初在河北张家口市考察时再次明确指出,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文章指出,只有果断地去除过剩产能,对相关企业进行“清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恢复合理价格水平;才能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才能让一些产能过剩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文章指出,去产能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一步。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高度重视和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恢复合理价格水平,点出了关键所在。如只从表面上,盯着供求关系,时不时统一停窑齐步走,人为“改善”供求关系,促使价格“恢复”性增长,其结果正如文章最后所指出的,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未来承受的痛苦将比去掉这些产能更大。对于不少行业和企业来说,只有经历去产能的阵痛,才能凤凰涅槃、再获新生。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告了对某一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和追溯的结果。该公司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至2015年底,集团未按规定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00万吨;所属水泥有限公司违规租用落后产能139万吨。仅此两项合计高达739万吨。去产能之难由此也可见一斑。然而,为什么相对来说,错峰生产“常态化”却有声有色,一浪高过一浪。齐步走倒是一点阵痛也没有。更不要说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了。
上月,工信部报道了部总工程师张峰主持召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会议的消息(查看全文内容)。张峰说,市场化法治化淘汰落后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淘汰落后产能是去产能的一个重点。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和法治的办法,坚决依法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为发展先进产能和新兴产业腾出能源、资源、市场空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错峰生产“常态化”,事实上不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一刀切,齐步走,何时才能淘汰落后产能?何时才能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能源、资源、市场空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何时产能利用率才能回到合理区间?
编辑:张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