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魏瑜 · 2020-10-16 15:58

中国经济经历了将近40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增速逐步下行。随着GDP增速的下行,我国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有所转变。2014年,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到水泥行业,近年来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智能制造,无疑也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未来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道路需要明确怎样的理念,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拙见,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已卓见成效

具体到行业层面,曾被认定为“两高一资”的水泥产业,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发布HJ 2519-2012《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水泥》,促进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标志着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全面启动。2016年,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发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指南中指出绿色发展是国际大趋势,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18年工信部公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以“绿色”为重要主题,大力推进能效提升、大幅减少污染排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协调发展等十大主要任务。其中指出到2020年,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需将至105千克标准煤/吨,并且要求在水泥行业,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十三五”期间,从超低排放到协同处置、绿色矿山、花园工厂等等,水泥行业已经走在绿色化全面转型的正确道路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众多水泥企业设立能源管控中心,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中水泥企业榜上有名。

(一)节能

水泥企业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煤耗、电耗上。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测算,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和能源消耗总量达到峰值,分别为24.9亿吨和2.20亿吨标准煤(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历年来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6%左右。进入“十三五”,吨水泥综合能耗及能源消耗总量均有明显的下降,但与2020年吨水泥综合能耗降到85千克标准煤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节能降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具,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图1: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及吨水泥综合能耗(亿吨标准煤、千克标准煤/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减排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水泥工业因颗粒物(PM)、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占比较高,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2014年,环保部修订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更低排放限值的设定提高了水泥行业生产线的运行成本,把环保要求以影响企业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方式得以体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布局。

在工业总排放中,水泥行业的粉尘的排放量占比约6-7%,氮氧化物占比高达13-15%,二氧化硫占比不到3%,氮氧化物是减排的重中之重。

2.1 水泥工业氮氧化物排放

氮氧化物是水泥工业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占到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12%以上。无论是工业总排放还是水泥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自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2017年水泥工业排放总量为128万吨,吨水泥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1千克以下。

图2:2016年后水泥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吨水泥粉尘排放量降至0.15kg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目前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重点是氮氧化物的排放,从政策到技术均有了极大的进展。“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的排放指标首次被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新修订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新建企业自2014年3月1日起,现有企业2015年7月1日起,执行NOx排放标准为400mg/m3,重点地区执行水泥制造企业氮氧化物排放不得高于320mg/m3的标准。除《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部分地区制定了低于国标的当地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河北和河南省制定了目前为止全国最低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在未来2-3年要将排放限值降低至50mg/m3。

由于部分地区存在“一刀切”等不合理的现象,超低排放作为绩效分级指标之一,分级管控的错峰生产模式诞生。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最新版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对包括水泥在内的重点行业实施重污染天气分级管控,指南指出分级指标达到A级标准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不强制要求停限产。该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进程将再一次提速,更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降低环保达标企业的政策成本。目前已有浙江、江苏、广西等多个省份结合本省的实际制定了水泥错峰分级管控的方案。

表1:低标减排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2 水泥工业粉尘排放

工业粉尘是水泥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生态环境部数据,近年来中国水泥工业排放的水泥烟(粉)尘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6-7%左右。自2014年达到峰值后,水泥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2014年最高时达到95.80万吨,2016年起,由于推行供给侧改革、错峰生产,粉尘排放量有显著的下降,吨排放量也随之大幅下降,2017年生产每吨水泥排放的粉尘下降到0.15千克。

图3:2016年后水泥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吨水泥粉尘排放量降至0.15kg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3 水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

二氧化硫也是水泥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之一,占到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12%以上。无论是工业总排放还是水泥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自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2017年水泥工业排放总量为128万吨,吨水泥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1千克以下。

图4:2016年后水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协同处置

一直以来,水泥行业是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最多的行业之一。固定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可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材料进行添加;城市垃圾可作为燃料放入水泥窑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水泥行业消耗固废的量与水泥和熟料产量息息相关。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测算,水泥制造业年均利用的工业固定废弃物在2016年达到顶峰,8.27亿吨,占到全国工业废弃物总产量的20%以上。

图5:2019年水泥制造业消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6.46亿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水泥窑变身城市“净化器”,同样体现了水泥行业绿色发展的道路。根据《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要在若干座大中型城市周边,依托并适应性改造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2015年工信部等6部委通知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2016年9月,工信部印发《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到2020年,开展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比15%,到2020年水泥熟料原燃料中废弃物占比达到20%以上。随后,有关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行业标准、许可证指南等文件相继出台。近年来,由于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危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处置能力出现缺口,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由于相较传统危废处理处置企业具有如建设周期短、投资小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众多水泥和环保企业关注。在政策的推动下,水泥窑协同处置进入如火如荼的发展中。

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截止2019年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投产涉及到共17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占全部生产线数量的约10%,其中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的企业75家,危废资质能力(不含生活垃圾、污泥、污染土等)达463.85万吨,平均处置能力6.18万吨/家。覆盖的省份由2017年的16个升到了27个,目前全国仅有4个省市尚未投产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设施。

图6:2019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能力超过460万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四)矿山治理

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矿山发展进入快车道。2011年~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按照“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促进、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推进绿色矿山试点工作,分四批遴选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共661家,树立了一批绿色矿山建设的典范。2018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九大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包括《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 0312-2018)、《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 0318-2018)等,水泥行业绿色矿山建设从此有绳可依。2019年,自然资源部,遴选出953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其中556家为本次遴选入选,397家为原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审核入选。其中水泥行业入选的有167家,占比达到17.5%,比前一次遴选提升了13个百分点,水泥行业矿山治理有了飞跃的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泥行业矿山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效益,亦有经济效益。

图7:2019年国家级绿色矿山数量(分行业)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综上,在相关政策标准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循环可持续发展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节能减排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节能减排方面,水泥行业实现高质量超低排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在颗粒物方面水泥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氮氧化物排放依然是巨大的难题。技术路线和高昂成本是制约当前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两大因素。尽管各地都制定了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排放限值,但是否能达到,实现路径在技术层面都亟需探讨。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已经运用多年的成熟经验并不能照搬到水泥行业,截至目前,国内首个水泥SCR项目投运也刚刚两年,技术方面依然存在提升和逐步完善的空间。另外,当前水泥行业实现超低排放环保成本仍然较高。需水泥企业、研究机构等推进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研发和应用更高效、环保的低排新方法、新技术,设备厂家大力开拓市场,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2、遏制新增产能,调整结构缓慢

近年来,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自律,水泥行业效益屡创新高,产能置换政策导致有效产能增加,行业结构调整步子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2019年10月1日起我国取消P.C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随着P.C32.5R全面取消, M32.5水泥成为众多水泥企业作为P.C32.5R替代品推出,由此容易引发建筑质量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农村地区。大企业应引领全行业向42.5标号水泥转向,坚决淘汰32.5水泥。除通用水泥外,我国特种水泥起步晚,发展不足。目前行业、企业对特种水泥的发展不够重视,专业生产特种水泥许可的企业比例较低,多数企业生产特种水泥的同时还生产通用水泥。我国具有特种水泥生产许可的企业主要分布于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尤其西北地区,而江浙皖及广东较少。由于特种水泥生产线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设备普遍落后于通用水泥生产线,因此电耗和能耗高出通用水泥很多。具有重要社会效益的散装水泥发展任重道远。由于袋装水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发展散装水泥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2018年,我国散装水泥使用率为66.92%,远低于欧美国家90%以上的水平。2018年全国31省市中有12省的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散装率超过80%的仅有江苏和浙江。散装水泥发展速度较慢,是我国水泥行业极大的一块短板,也缺乏相关的政策。

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发展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拉动的时代终将结束,未来新需求方向在哪里尚不清晰。为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水泥行业面临调结构的巨大挑战。坚持供给侧改革,继续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调整行业发展结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推行错峰生产,维护行业秩序,调整产品结构。

3、创新能力不足、方向不明

水泥行业作为传统工业,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中,技术积累与人才队伍捉襟见肘,同时对于创新的方向,路径都尚不清晰,创新能力和方向是最为欠缺的两大块。

三、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正确决定了发展成败。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对于水泥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所谓高质量发展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简而言之,也就是从“有没有”转向 “优不优”。从有向优的转变,在思想层面是一次变革,需要摒弃从前的老观念。

目前十四五规划尚未出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综上,笔者认为探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理念也脱离不开以上的方向。

1、发展得好取代发展得快

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60%,固定资产投资峰值已经过去,防控风险、治理地方债特别是隐形债务的制约,基建投资难有大发展,未来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逐渐下降, 行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目前水泥企业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很困难,更应重视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排放,改善企业生产和用工环境。

2、创新驱动,技术进步

水泥行业作为传统行业,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全流程控制自动化的水平,尝试新工艺、新装备去提升行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3、产业链国际化

今年5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战略,7月21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中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形势变化、全国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应探讨产业链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国际化视野,包括走出去,如何应对进口水泥熟料冲击,水泥熟料国际贸易等。

四、未来水泥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该3年行动计划为水泥行业指明了新发展的方向,那么水泥企业如何在十四五开端的政策机遇期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呢?

1、调结构,完善产业链

企业应该寻求差异化发展,找准自身的定位,开发新需求、新产品,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不断创新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寻找行业常年积累的技术可以应用的地方,从单纯的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卖技术。

完善产业链,一方面将水泥产业链夯实,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特种水泥、骨料、商混及装配式建筑相关产品和服务,另外通过协同效应拓展装备制造、智能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行业,实现从单一的水泥生产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

2、探索数字化转型

水泥行业探索如何实现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重点在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路去走,一条是自我研发,通过激励制度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条是跨界合作,寻求和科技或互联网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合作,利用自身的行业经验优势,强强联合。水泥企业可从自身条件出发,从中选择一条路线或二者并举。

编辑:魏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水泥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2: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