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漠视美联储加息?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与市场预期一致。本次加息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份以来的第四次。对于美联储的这次加息,央行表面上选择了“按兵不动”,但实则早已化解掉了这次加息对国内的影响。
谋定而先动。笔者认为,这五个字概括了央行应对包括美联储加息在内的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而采取的策略。也就是说,央行现在更多的是主动进行调整,而非被动应对。比如,央行对于美联储3月份加息是有预期的,且提前做好了应对预案。在美联储3月15日宣布加息之前的2月3日和之后的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了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各10个基点,MLF操作利率也以相同幅度上行。
央行认为,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反映了2016年以来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从当前形势看,公开市场利率更富有弹性,客观上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
美联储之前的两次加息,央行也及早采取了应对措施。
在本次美联储宣布加息几个小时之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500亿元的逆回购,包括500亿元7天期、400亿元14天期、6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持平于上期。由于昨日公开市场仅有6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当日实现资金净投放900亿元。
市场也注意到了此次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加息而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利率。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央行比较认可当前的市场利率水平,同时向市场释放了比较清晰的信号,即货币政策虽然不会出现放松迹象,但进一步收紧的概率也不大。不松不紧、削峰填谷就是当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的最佳描述。
央行没有紧跟美联储加息采取行动的第二个原因,则要归功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这一改革举措。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增加这一要素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在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上涨超过1个百分点,实现了改革初衷。
央行没有紧跟美联储加息采取行动的第三个原因,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成效显著。5月份M2增速跌至9.6%,就是金融体系降杠杆造成的。央行对此的解释是,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缩短资金链条有积极作用,促进了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特别是盘活存量资产、企业通过去杠杆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能提高存量货币的周转效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央行并非是对美联储加息置之不理,而是提前采取措施,将其对国内的影响降至最低。未来,在美元走弱、人民币重新相对于美元走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也将得到恢复。在这样的形势下,央行将更加专注于去杠杆和维稳流动性之间的平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