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早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无论从人口总量还是经济总量上来说,都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将为国内很多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建材行业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契机,将会给我国建材行业带来第二个春天。
“一带一路”是建材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将极大的拉动建材行业需求。“一带一路”的第一个着眼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未来10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将会达到50亿人民币,这将给国内发展过剩的水泥等传统建材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第二,产能过剩的建材行业将得到极大程度的库存消化机会和行业优化,盲目粗犷的扩张方式也使得国内水泥和玻璃的产能利用率常年维持在7成左右水平,库存高成了行业的怪病,如何化解过剩的产能,“一带一路”给了一个很好的“走出去”的答案。
第三,“一带一路”提出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等内容,除了有助于国内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同时也帮助了周边欠发达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这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互动过程。
第四,如何使建材行业真正的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目前仍然是个严峻而深远的话题,建材行业虽然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但程度仍然有所不同,玻璃行业虽然不像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但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走出去”这四个阶段。李克强总理讲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对建材行业来讲至关重要。
国内企业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中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带到国外,这样才能证明中国已经崛起了,并且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从企业间不同来讲,“一带一路”的规划实施和中国走出去战略都要求中国公司在海外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铁路、公路、能源通道等。因此,拥有大量海外基建业务的上市建设公司毫无疑问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新宠,也会成为这一政策落地的最先受益者。
建材行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今后一段时期,外贸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期,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也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还待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占比偏低,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特别是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传统建材工业面临着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困境,而“一带一路”为建材工业去产能补短板提供了历史机遇。
建材行业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最具优势的一个原因是技术过关。丝绸之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中国工业水平技术过关,是制造业大国,工业体系完善,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拥有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完整体系,各主要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东南亚和中亚的国家,这些经济体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产能、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
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的内在需求。丝绸之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我们知道中国改革开放,改革是指对内,开放是指对外。开放,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而现在,需要新形式的开放,因为中国缺乏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现在是人均GDP为7500美金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为高等收入经济体。
我国建材工业的制造水平、技术标准,大体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即使不是最先进的,也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能力非常强。推进产能合作,可以把中国的企业和产品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在国际环境下开展竞争,这样也会倒逼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材装备“走出去”优势明显
我国的建材装备世界一流,性价比好,“走出去”过程中,要事先谋划一套布局、一套打法和一套规则,各企业间要有分工、有协作。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搞基础建设就必然需要建筑材料。当前,中国建材企业在装备“走出去”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表示,虽然钢铁、水泥、玻璃这些行业在国内基本上都过剩了,但这些材料都是“短腿”产品,受销售半径影响,不太可能运到国外去,只可能在当地生产。“一带一路”给成套装备带来了机会,我们的成套装备本身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在他看来,首先,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领域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输给发达国家。全球许多跨国集团都用中国的装备,包括德国企业也在用中国的装备。
第二,中国装备的性价比好。国外很多水泥厂、玻璃厂都让中国企业去建,比如中国建材、中国中材等在全球建了很多厂,原因就是我国的装备性价比好,价格和成本都很低。中国造的设备,技术是一流的,质量是精良的,价格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这些年,中国成套装备“走出去”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在水泥和玻璃领域,中国企业做了很多 EPC 和 EP 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在国外做了超过 70 条的水泥生产线项目、30 多条玻璃生产线。专家提醒,以前的“走出去”也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组织,都是一家一户地干,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游击队”的打法。二是“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后劲乏力。
三是没有系统地考虑市场划分,缺少周密的布局规划,也没有建立很好的运营模式,不是考虑整体怎么赚钱,而是为建工厂而建工厂,拿到项目就干,干完就走人没有很好地延伸服务,导致国外工程承包市场越做越窄。过去做的多是日本、德国等公司不愿意做的项目,都是在又脏又苦又累的地方,加上竞争中盲目杀价,经济效益也不好。这些现象和问题应该很好地总结和反思。这一次中国的装备“走出去”,就要事先谋划一套布局、一套打法和一套规则,各企业间要有分工、有协作。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我们已经从过去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产能合作的一个新时代。
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既可以卖设备,又可以卖技术,还可以合作投资,共同经营。国际产能合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投资,产能合作不是简单的 EPC,也不是简单地卖设备,而是要投资建厂,就是在“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加大投资,或全资,或控股,或参股,或租赁,各种方式都可以。
国际产能合作应该是高质量的产能合作,是高效益的产能合作,是合作共赢的产能合作。
中国建材集团按照这一模式,在埃及全资建设了一条年产 8 万吨的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这条线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大型玻纤生产线,填补了中东、北非地区玻纤制造业的空白, 效益很好。在蒙古国投资建设的日产 2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是蒙古国最大的水泥生产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近日举行的重点行业协会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作会议上表示,近期要以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为重点,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取得明显进展,一批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加快建成,富余产能规模化向外转移,重点领域装备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宁吉喆强调,今年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提速增效之年。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商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切实防控各类风险,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商业原则、国际惯例、市场主导,以基础建设为先导、以冶金建材为延伸、以装备供给为中心、以金融服务为支持、以人才科技为纽带,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带动下,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和转型也正在加快步伐,实现新的突破。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中国建材企业在境外投资已经签约、在建、建成的项目33个,涉及18家建材企业,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达到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0亿元。作为发改委正在筹备设立的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也于日前正式成立,以更为有效推进中国建材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建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贸易投资不强劲,增长动力也不稳固。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亟待升级。面对挑战,我们需要集众智、汇众力,共同搭建合作新平台,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通过“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