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错峰生产三周年之际东北见闻:“熟料山”消失的背后
对于在东北水泥企业工作的员工来说,错峰生产带来最直观的成效,就是曾经堆积在厂区内的“熟料山”彻底消失了。
东北区域长年堆积的“熟料山”的消失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震撼力,一是那些熟料山着实太高太密集,再堆下去不仅会造成资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对环境污染会造成巨大影响,甚或可能造成山体坍塌而导致的人员伤亡。二是东北施工期短,对水泥的需求量较其他地区偏少,就连东北人自己都觉得如此庞大的熟料山在半年有余的施工期内,根本无从消化,别说东北100多条生产线造就的100多座熟料山彻底消失是个奇迹,就是消化掉其中的几座山,对错峰前的水泥企业而言,也不可想象。
3年的水泥错峰生产,让奇迹出现了。纵观全国类似的熟料山,绝非东北特产,随着北方地区全面实行错峰生产,北方还有无数座或大或小的熟料山能否全部消失,成为历史?东北水泥企业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熟料山”消失仅仅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所折射的话题和内涵,才是最为东北,乃至所有施行错峰生产区域企业负责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熟料山”消失的背后,究竟折射出了什么?
令人满意的环保“成绩单”
水泥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扬尘。错峰生产未执行前,东北地区大部分水泥企业都有堆积的“熟料山”,不仅占用了厂区用地,在大风天气和熟料运输堆积的过程中更会多次出现扬尘现象,污染厂区和大气环境。
在错峰生产全面执行前,就曾有专家预估,华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每年冬季生产水泥熟料1.2亿吨以上,如果能够全面停下来,将减少煤炭消耗2000万吨,减少烟气排放1774亿立方米;另外,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温差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冬季生产增加20%的能耗亦可借此实现节约。
2014年年末,在各方协力下,水泥错峰生产首先在新疆顺利开局。停产4个月,新疆地区冬季减少生产熟料至少1000万吨,减少用煤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00万吨、二氧化硫0.85万吨、氮氧化物0.75万吨。
2015年11月13日,在水泥企业、协会、媒体等多方呼吁和努力下,工信部、环保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北方采暖地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通知》的出台为错峰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标志着错峰生产工作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展开。
据统计,2015年水泥企业冬季错峰生产15省市共减少熟料产量17671.7万吨,按减少水泥熟料产量换算,共减少燃煤消耗230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62.2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6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48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3.6万吨。
目前2016年~2017年错峰生产刚刚结束,相关数字虽尚未得到统计与披露,但根据错峰范围,停窑情况来看,节能减排的量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从这些已有数字中不难看出,水泥错峰生产的执行对北方冬季空气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今年年初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根据评估显示,错峰生产对于污染防治是有效的,但是仍然有潜力,还需要再加大力度。
可以说,水泥错峰生产的执行,没有忘记初心,在环境保护和雾霾防治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虽然错峰生产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北方采暖区冬季雾霾问题,但对于缓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多位东北地区的水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基础建设投资的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使得国内水泥需求大幅增长,水泥产能迅速扩张。有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仅8401万吨,到2015年这一数据已经变成177852.41万吨,水泥总产能达到35亿吨。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下滑,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和影响越发凸显:生产出的大量熟料因市场需求的饱和只能堆积于厂区,为争夺市场打“价格战”导致水泥价格一跌再跌……
有业内专家表示,错峰生产涉及的15个省市自治区,共有742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数的42%左右,水泥熟料产能7.17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40%。更重要的是实行错峰生产后,仅华北和东北地区在冬季统一停窑4~5个月,就可将水泥产能过剩由目前的51%减少到16%~21%,趋于合理水平,提高行业景气度。
错峰生产的核心内容是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全区域内所有水泥企业的统一停窑,如此一来,一方面,在原本就存在冬季停窑传统的区域,统一停窑可以防止无组织停窑带来的不统一问题,最大限度限制水泥产能发挥;另一方面,在没有冬季停窑传统的区域,错峰生产同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供给,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饱和、价格暴跌等情况,提升企业和行业利润。
“错峰生产执行后,冬季就不进行熟料生产,原本堆积在厂区的几十万吨熟料逐渐销售一空。而且错峰减少了熟料的产量,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可以说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Page]
助企业渡过生存危机
在对东北地区部分水泥企业进行采访时,记者发现,对于许多大型企业来说,错峰生产可能还会导致其经营成本的上升:长达4个月的错峰停产,设备折旧却依旧要按照全年生产计算,用电指标难以完成;错峰期间,工人的工资、社保等费用依旧要进行支付……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成本。
然而即便如此,企业仍旧愿意执行错峰生产。当记者问及其中的缘由,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如果不进行错峰生产,企业的情况只会更难过。”
我国水泥无论从产能还是产量上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人均占有和人均累计用量都是全球第一,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错峰生产执行前,因产能过剩,水泥市场供求严重不平衡,企业以“价格战”的方式争夺市场现象屡见不鲜。你降价,我也降价;你要求现金结算,我允许赊欠。
但即便通过这种方式,水泥的销路仍旧难以达到预期,更重要的是,价格跌破地板,使得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开始出现亏损,出现经营困难。为了维持运营成本,又一次开始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企业的生存境地更加困难。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错峰生产的执行与推进也推动了企业间的联合重组。“错峰生产执行,使得市场上的熟料供应量不再过剩。很多没有熟料生产线的粉磨站为了在春季得到足够的熟料,积极与有窑的企业靠拢,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松散的联合。这样的联合继续发展就可能实现联合重组,进而推动区域内水泥生产和销售的有序进行,维护企业和行业利润。金隅和冀东合并后,通过协同,优势产能资源发挥出来,效果显而易见。”
联合重组,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使得熟料和水泥的生产和销售更有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利于维持市场供需平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进而实现价格的回暖,减少企业和行业亏损。
使行业从无序到有序
“看着别人生产,我也生产;别家停窑,我也停窑。”对于东北的水泥企业来说曾是一种常态。
“熟料山”在东北水泥企业内的大量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虽然企业均有停窑的意愿与行动,但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只能坚持生产,生产出来的熟料和水泥却不能被市场消化,使得堆积的熟料越来越多。同时,这种情况还造成了生产安排混乱,甚至出现了“夏季停窑,冬季生产”的怪现象。
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与运行,东北区域三大水泥企业在错峰生产提出前曾通过“锁窑保价”的方式进行协同,但当时被认定为垄断行为,被相关部门开出了罚单。
错峰生产提出后,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行业协会的协调、媒体的宣传监督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水泥企业统一在冬季规定时间内停窑,统一生产,生产的时间、生产的数量,都能根据市场情况,得到更合理有序的安排,避免了相关资源的浪费。“本轮冬季错峰结束后,我们准备根据市场情况和生产情况,在5月份再次进行错峰,维护市场平衡。”
此外,错峰生产不仅避免了水泥窑因熟料滞销胀库而开开停停,还有利于保持水泥质量的稳定,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熟料的堆积使得强度下降2~3MPa,影响水泥质量。仅2015年,经初步计算,错峰生产因熟料库存减少等因素水泥企业共减少流动资金占用90多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还有不少企业在错峰生产期间进行技改,或对水泥窑进行检修、对员工进行培训,保证了生产期间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水泥行业实现收入8764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5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其中错峰生产在利润增长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年,错峰生产不仅消耗掉了令人震惊的“熟料山”,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防治作出了贡献,更对化解产能过剩。推动行业由无序走向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个三年,错峰生产又会给水泥行业乃至整个建材行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俞美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