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错峰生产三周年之际东北见闻:消逝的“熟料山”

中国建材报 · 2017-04-26 10:18

  刚刚过去的4月,是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在北方地区实施的第三年。

  那些曾压在东北水泥企业家胸口上让人喘不过气的水泥熟料山,竟奇迹般消逝了!

  仅仅3年,随着水泥错峰生产这项国家政策的落实,数百座“山”消失得无影无踪,东北水泥行业终于扬眉吐气了。

  “山”没了没了的何止是“山”

  黑土之上,天高云淡,熟料山的消失一扫3年前笼罩在东北水泥行业上空的阴霾。

  在一个个“熟料山”旧址上,记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年前,这些熟料山的样貌都记录在记者的相机中,错峰前的景象犹在眼前:

  哈尔滨,75万吨熟料山层层叠叠超过了三层楼的高度,运货的卡车停在山顶上,山下的人望上去就像小不点儿的玩具车;

  牡丹江,高高的熟料山上,卡车开到山顶,二次倒运掀起的扬尘遮天蔽日;

  吉林辽源,两个造价四五百万元,高高的熟料库里放不下成堆的熟料,大批熟料只能堆在厂区,工厂不得不辟出三分之一的厂地,用于堆放这数百吨熟料,从远处望去,竟有种漫山遍野的错觉;

  辽宁,一座座水泥熟料堆成的山,让人分不清是水泥厂的熟料堆,还是山间的水泥厂。

  3年前,绝大多数水泥企业管理者,几乎都是一个表情,铁黑的脸上流露着不堪重负的疲惫和憔悴,眉头永远拧在一起。交谈时但凡提到“水泥熟料”,就不由自主地叹气,还不忘自嘲地拉着记者:走,带你们看看这些“景点”去。

  3年前,大多数水泥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早忘了与家人团聚过个舒舒服服的春节是什么滋味,假期能轮休1天就是天大福利。平日里,别人上班是“朝九晚五”,水泥厂工人是“朝五晚九”。

  3年前,为了照顾这一座座、一片片,漫山遍野的熟料山,企业负责人必须派专人守着,动辄上百万元的熟料库实在建不起了,就只能数十捆、上百捆地买毡布盖山,一场雨雪降下来,毡布必须换新的。仅仅买毡布的钱,每年至少数万元。

  3年前,企业负责人每天都要往这些“景点”前来看看,按他们的话说:腿都溜细了,但不看不行,不放心呀,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生怕刮大风下大雪,熟料山坍塌了,砸伤了人……

  ……

  从2014年12月1日到2017年4月1日,843天,东北三省水泥企业和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彻底变了模样:

  哈尔滨,站在当年75万吨熟料山“遗址”前,记者不由得怔在那里,那座雄伟的山已荡然无存,眼前是一个不算太浅的大坑。原来,那座75万吨的山,不是平地而起,而是先填满坑后,又生生堆出了一座“3层大楼”。如今,这里显得异常安静,除去角落里准备生产用的石灰石外,只剩下原用于盖熟料的几捆毡布。风迎面吹来,带着一股初春的清新和湿润,再也没有了土灰的味道和从山顶上吹下来的扬尘;

  另一座水泥厂里曾经像一堵厚厚城墙的熟料山,现在会是怎样的情景?记者被满面春风的企业负责人带到现场,尽管已做了充分“脑补”,记者依旧被眼前的景色惊呆,偌大的熟料堆场空荡荡,放眼望去,厂墙外竟有一条大江穿过。3年前的那座熟料山,将这“一江春水”挡了个严严实实,记者竟不知这个厂区原来紧挨松花江畔。“错峰”,不仅带走了熟料山,更将夕阳下蜿蜒如龙的松花江尽收眼底。

  吉林,辽源金刚水泥厂里,别说那些占地三分之一厂地的熟料山踪影全无,就连为减少熟料掉号而建的那两座熟料库也被搬空了,阳光洒在干干净净的场地上,折射出一股暖意。远处,真正连绵起伏的青山清晰浮现在眼前;

  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员工们的笑脸,以往即使零下20多度的酷寒下也要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享受过一次完整假期的工人们,3年来,不但舒舒服服地与家人共度假期,还迎来了难得的职业培训和带薪休假……

  以往天天累得直不起腰,看着一座座搬不走又处理不掉的熟料山唉声叹气的企业负责人,终于可以挺起腰板、舒展眉眼,释放出东北汉子爽朗的笑声,享受着没有熟料山的绿色化工厂洒进的满园春意了……

  记忆里的“大山”是打出来的

  曾被一座座黑压压的熟料山堵得喘不上气的企业家们,回想当时情景还心有余悸。哈尔滨宾州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胜告诉记者,这些熟料山,与其说是“堆”起来的,不如说是“打”出来的。

  彼时,由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东北水泥企业普遍存在熟料大量积压的现象。企业家们经常自嘲地冒出一句东北话:“那时,所有水泥厂少说也趁一两座山,多说那叫层峦叠嶂。”这么多熟料当地市场根本容纳不下。

  卖在本地,亏;往远点卖,更亏。

  亏只是一方面,该生产还得生产,否则工人怎么办,一停工都走了,再开工不一定能回来,这时有人往你的地界上踏一脚,那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只能不停地生产,不断地堆山,大把的银子扔进火坑,烧出了层峦叠嶂的熟料山。

  东北地区熟料生产企业79家,生产线111条,产能1.1亿吨。以往,东北地区的施工期只半年有余,水泥熟料却是天天几万吨的生产,粗粗一算,那是多少座山啊!那时,张永胜只要一闭眼,满脑袋的数字都厮打在一起,打出黑压压的熟料,罗成一座座山。

  除了生产,熟料储存也是问题。这么多熟料往哪放啊?原来为存放熟料砸好的大坑已经填满;花了上百万建造的熟料库也放不下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往天上堆,堆得比旁边的办公楼还高,几辆卡车开上去压平了再接着堆。开采的石灰石不敢往厂里拉,燃煤只进三天用的,腾出来的地方都堆熟料了。

  在宾州水泥当了十年熟料质检员的高师傅,熟料堆是他每天必来的地方。他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冒着热气的熟料出窑后,都被堆在这里,眼瞅着就要漫到甬路了。老师傅说:“再有一两年不改观,厂子就被熟料埋了”。每次卸车,他都要围着熟料山走一圈,确保山脚周边无人,因为“要是这座山出现滑坡,那可比泥石流还吓人。”一圈下来大概一刻钟,“人家都是绕着公园锻炼,谁听说过绕着熟料堆转的,我一天得转好几圈。”

  不仅如此,这一山的熟料长期堆在这,赶上大风,扬尘遮天;赶上下雨,黑水四流,熟料发白掉号。环保局三天两头督促解决,可怎么解决啊?高师傅忧心如焚:“1吨熟料由于储存掉号能从200元掉价到50元。再掉了号,还不如石头呢!”

[Page]

  更忧心的是企业负责人,眼前大山压顶,身后市场杀声震天。供求关系的铁律让市场进入怪圈,东北市场就那么大,为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大家都玩了命生产,卖不出去也生产,几天干出一座山,负利润运行就是在耗骨血啊,长此以往,行业怎么办?工人怎么办?这些都不敢想,只能闭着眼睛往里冲:市场就是战场;价格就是武器;降价就是“杀手锏”,狭路相逢只能刺刀见红。彼时,在东北水泥人士眼中:打,是唯一的出路。

  铁律真的无法打破吗?

  消化熟料山四两拨千斤的“错峰大战”

  铁律打破了。几乎所有人认为十年内无法解决的熟料山,3年就解决了。

  2014年12月1日,大雪飘落中,东北三省103条水泥生产线统一停窑,水泥错峰生产正式试行。

  第二年的三月,一封由东北三省67家水泥企业签名的感谢信,从白山黑水间飞到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出版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正是由部分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北方采暖季水泥错峰生产才得以走上历史舞台,从“区域试行”到列入产业政策统一实行。

  正因为实施了“错峰生产”,那些堪称奇葩的熟料山,在不用一兵一卒提筐挑担,不费多余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被彻底“搬”走了。

  今年全国两会上,从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北方水泥副总裁赵君的表情中也读到改变。此时的赵君意气风发,与三年前那个神情黯淡的企业负责人判若两人。

  “你说熟料山啊?现在全都没了,不信你们去看看,终于没了!”

  他口中的“终于”,是他们期盼了多少个日夜才能如释重负“宣泄”出的两个字。

  赵君回忆道,错峰生产开始施行,就有了明显变化。错峰第一年,虽然山还在那里,但恶性竞争消失了,“飙车式”的价格稳住了,熟料的需求量上来了,水泥企业眼前有光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心甘情愿地携手加入“错峰”阵营,也加入了“搬山”的壮举之中。错峰第二年,好像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哎,山变小了……

  事实上,如何消化熟料山,东北水泥企业负责人们在错峰期间,专门召开过几次碰头会。

  “借着错峰期间缓解过剩产能,可以消化这些大山了,但熟料山的体量太大,必须在严格执行错峰的基础上,有序进行。”吉林省水泥协会秘书长于本良生怕再回到那段“打仗、谈判;再打再谈,再谈再打,数万人差点丢了饭碗”的“血雨腥风”时期。

  “要稳固既有市场,划分熟料消化区域!”企业负责人们提前规划起如何消化熟料山,想办法、提建议,原来为了个人利益“拍桌子、瞪眼睛”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3年错峰期间,东北水泥人士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圆桌”前度过,在数次的商讨中,熟料山被层层削低,错峰成果在不断扩大……

  在外人眼中,熟料山似乎一夜消失,只有浸润其中的人们才知道这其中经历了几多坎坷与几番探索。

  从“砍大山”变成“侃大山”

  消失的不仅是熟料山,更搬开了水泥行业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如今,“搬山”的过程也变成了东北水泥人士茶余饭后的谈资。

  “对大企业来说,虽说错峰后还是亏,因为设备折旧、用电指标等杠杆都没变,企业生产半年还要负担全年的成本,但熟料产量控制住了、质量能保证了、销路不愁了。”辽源金刚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洪彪告诉记者,错峰前,企业要派大量人力守住熟料山,现在这些人员可以回归本职岗位了,每年为保护这些熟料花费的上百万元资金,也可以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了。

  错峰之后,熟料供不应求。在陈洪彪看来,水泥企业的路更亮堂了:“现在手头没有库存熟料,别说一吨,一斤都没有,4月1号一开工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我们绝不蛮干,现在这样再好不过了,如果再堆起熟料山,就彻底歇菜了。”

  “现在还没开工,粉磨站就找上门了,当初不敢想啊,真不敢想!”陈洪彪带记者参观厂区,当介绍生产销售情况时,错峰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他眼前。

  “奇迹啊!真是奇迹。早知道这样当初掐什么打什么呀!”赵君呵呵笑着,眼神里透出准备大干一场的豪迈。

  ……

  2017年4月1日,2016~2017错峰生产结束,东北三省的水泥窑恢复转动。水泥窑开关之间倏然翻转,隆隆声响,似在咏叹水泥行业“那几年的疯狂”。

  错峰,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让多少水泥行业精英们,面山而立,苦苦思索。

  如今,行业,仍是那个行业;人,仍是那拨人。春风阵阵今又是,换了人间。

编辑:俞美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