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绵城市”成为城建的“里子”

长江网网评员:卢然 · 2017-03-10 11:29

  有望解决部分城市逢暴雨就“看海”问题的“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次被写入了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的前提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暴雨灾害频发,再加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城市内涝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的现象频发,“到某城市看海”一时间就成为了高频词和流行词,严重的内涝灾害不仅会给城市地上公路、地下铁轨交通带来瘫痪式影响,也给市民出行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城市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膨胀要求城市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程度不深,一味地往高处建、往深里挖,想方设法挤占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高强度开发,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少之又少,加之极端恶劣天气时有发生,城市只能自食“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恶果。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城市发展理念应当是将地上与地下、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放在首位,追求市民生活质量和品质,而不是让市民生活在看海的世界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这一理念,是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集中力量解决市民急需解决的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外人看不见,但是关乎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幸福指数要靠城市“里子”工程来带动。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2024-11-06 16: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