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管网 保护城市“生命线”

中国建设报 · 2017-03-03 10:03

  过去,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新城下雨后,有些区域经常被淹,智慧管网建成后,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了;过去,山东省德州市地下管网出了问题之后,寻找问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自从上了智慧管网系统之后,其健康预警功能帮助工作人员对地下管线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维护……航天科工二院智慧管网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构建可视可控的管网运行环境,感知管网的运行状态,分析相应数据,为城市应急、预警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苏州太湖新城、德州、北京未来科技城、新疆玛纳斯等地的智慧管网项目中,保护城市的地下“生命线”。

  地下管线问题频发引关注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地下管线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供水、排水、燃气和供热4类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线长度已超172万公里,每年仍以10万公里的速度递增。

  然而,在城市面积扩大之时,不少城市出现了“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城市对于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关注度不高,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不少城市的地下管线存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管道超期服役、腐蚀‘带病’运行的现象十分常见,不少地方还出现了管线泄漏、爆炸等事件……给城市管理埋下一个个的安全隐患,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运行秩序,急需提升这些管线的感知能力以及安全运行、应急能力。”航天科工二院智慧管网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帆表示。

  近两年,地下管线管理工作逐渐引起了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加大地下管线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 提升地下管线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在利好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其中,为管线植入智慧基因,使得智慧管线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智慧”技术助力地下管线建设

  作为深耕智慧管网行业的佼佼者,航天科工二院智慧管网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在过去的5年里,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民融合项目的创新和实践。通过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为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

  “我们先后完成了管线定位、状态监管、应急处置、辅助规划、信息平台5大产品体系规划。研制出了电子标识系统、状态传感系统、 施工监管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等多种适应不同业务需求的软件系统。”杨帆说道。

  此外,航天科工二院智慧管网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还研发了“电子标识器”、“噪声记录仪”、“超声波液位计”、“井盖传感器”等30余种适用于不同场景和需求的硬件设备,助力智慧管网建设。

  “我们的核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得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管控困难的地下管线,变为可视、可控、可预警、可应急联动的管线,达到了‘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切实保障地下管线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目的。”杨帆表示。

  与此同时,该中心研制批产的各类管线传感器体积小、安装方便,埋在地下穿透能力强,信号可靠传输。将数据集中器挂在电线杆上,能够在500米区域内搜集各类地下传感器传输的状态信息。数据集中器再对数据进行加密,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运用了北斗定位手段和VR技术,实现前端透视化管理。

  植入新媒体进行实时管控。技术人员可用微信、微博等进行实时监控。如果雨污水管线内的可燃、有害气体出现超标情况时,管线就会自动充进空气,保障安全。引入故障诊断预测,对管线的健康进行评估,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快速了解管线的健康状况。实施规划审批一键审核,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管线建设,能够自动比对分析不符合项,有力地提升了建设者、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