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月重磅数据连续出炉 中国实体经济全面回暖

第一财经日报 祝嫣然 徐燕燕 周艾琳 · 2017-02-15 16:07

  从14日公布的多项今年首月的重要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离“L”型拐点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

  国家统计局当天率先公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自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分析称,这说明当前整体物价水平明显回升,而核心CPI的适度上涨表明当前经济正逐步回暖。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PPI去年以来的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对资本市场而言,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股市“健康牛”值得期待。

  当天傍晚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则略低于市场预期,没有超越去年同期放出的“天量”,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了4751亿元。但从结构上来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52万亿元,这一绝对数字较去年同期的1.06万亿元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了3719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实际上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复苏,资金正逐渐“脱虚向实”。

 商业银行看好实体

  相比此前更为抢眼的个人住房贷款,2017年首月的信贷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投放贷款的意愿越发强烈,尤其是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攀升1.52万亿元,为历史数据高点,而票据融资进一步下降4521亿元。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既反映了近期经济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回升,也反映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机制下信贷投向结构正趋于调整和优化。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依然不少,主要受前期成交订单信贷需求延续的影响。

  此外,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的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的,也符合政策需要。

  去年三季度开始,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去杠杆的基调基本确立。随后,监管层不断加码,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同时,谨慎使用降准,防止“大水漫灌”;第二,去年三季度开始,央行逐渐通过公开市场“缩短放长”的操作手段,提高隔夜资金的获得成本,希望达到债市去杠杆的目的;第三,升级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第四,春节前后开始上调政策利率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连平表示,目前信贷的投放比去年减少不到5000亿元,也是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操作方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和利率发生了变化,部分商业银行负债端规模的增长已经受到制约。

 实体经济盈利改善

  除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外,14日公布的CPI、PPI数据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金融机构看好实体经济,并愿意为之投放贷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上述两项数据小幅上涨,与经济企稳回暖和国际因素影响不无关系。2016年前三季度GDP是6.7%的增速,第四季度增长到6.8%,无论是翘尾因素,还是经济的活跃,实际上价格是在上扬。

  邓海清表示,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提供条件。

  国金证券分析,PPI与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一方面积极地支撑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宽松继续转向更加中性。

  除了CPI、PPI,素有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政策的“风向标”和民众生活的“温度计”之称的中国式重型卡车也迎来了今年销量的开门红。1月份,重型货车产销分别为8.18万辆和8.30万辆,产量环比下降16.66%,销量环比增长10.22%,同比分别增长87.62%和125.1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已出现重卡销售供不应求、厂家订单式生产的局面,且重卡产销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月份的增长是之前的态势延续。

  重卡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工具,且与国家经济形势“新常态”密切相关。

  银河证券的一份报告分析称,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进入新一轮加库存周期,煤炭等大宗商品及上游原材料的补库存使得物流运输需求大增,进一步刺激重卡消费,带动重卡产销快速增长。宏观经济的企稳也对重卡的销售具有推动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以来的去产能、调结构、产业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无效供给,这都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保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需求。

 通胀预期会否动摇货币政策

  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这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看来有三方面原因:节日因素;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邓海清也表示,CPI超市场预期,主要因为非食品价格远超市场预期,“食品价格环比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

  事实上,油价的走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将直接影响2017年的全球通胀预期,进而影响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这又将与债市和股市的走向息息相关,对于复苏中的实体经济影响也很大。

  从去年初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行,从去年1月的“20美元区间”不断攀升至如今的“50美元区间”,并不断向60美元/桶靠近。在这一趋势下,全球各国通胀数据纷纷回暖。

  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也从前几年的下挫中抬头,近期铜价更是涨势凶猛。本周一,铜价大幅上扬,市场交投活跃。其中沪铜指数收盘在50160元,上涨2340元或者4.89%,市场成交60.1万手,持仓增加8.6万手到59.8万手。

  兴业期货投资部经理沈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胀回升阶段,工业品都处于强势地位,铜价的暴涨部分也与智利最大铜矿罢工有关。”

  正是由于全球通胀预期的攀升,欧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同步上升。如今美联储已经启动了加息,今年预计仍会加息两次;欧洲央行仍在持续推进量化宽松(QE),但从今年4月开始,该行每月债券购买量从600亿欧元收缩到400亿欧元。

  但章俊认为,当前无需因为通胀暂时上行而担心中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立场,“春节前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动作频频,分别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这被市场解读为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的变相加息,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并实质性转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设定的‘稳健中性’立场。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是出于对通胀的担心,我们认为央行根本没有必要收紧政策。”

  他表示,春节因素过去后,2月CPI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落。此外,鉴于PPI环比增速放缓,并加上基数效应减弱,预计未来PPI同比增速上升幅度将放缓,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顶回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同时,财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扩张力度,一方面要通过货币略微偏紧来实现控风险的要求,同时通过财政适度扩张宽松来实现稳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上注重协调配合。

编辑:孔雪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