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送问题如何破?8招搞定

网络转载 · 2017-02-10 10:12

  当泵送混凝土已成为建筑结构施工的一种习惯时,你是否曾遇到过泵送时出现的各种困扰?熟悉了这八看,泵送混凝土不发愁。

 一、看泵送材料

  1水泥

  (1)一般情况下,保水性好、泌水性小的水泥,都宜用于泵送混凝土。

  (2)水泥用量过少,和易性差,泵送阻力增大,输送管易磨损,易引起堵塞。水泥用量过多,增大工程造价和水化热,粘性增大,也会使泵送阻力增大。

  泵送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

  2骨料

  (1)粗骨料

  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一般建筑混凝土用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 ,高层控制在1:3~1:4,超高层控制在1:4~1:5。

  针、片状颗粒形状的粗骨料含量不宜大于10%

  (2)细骨料

  实践证明:采用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0.35mm)的中砂适宜泵送。

  (3)看轻骨料

  轻骨料具有压力吸水特性,在泵送压力作用下要增加吸水,引起塌落度下降,泵送性能变差,容易阻塞;而在压力消失后,这些水又会渗出来,影响混凝土凝结后的质量。在通过输送管时相当数量的吸水和放水,会造成泵送困难。

  3掺和料

  掺入粉煤灰等硅质矿物掺合料,可显著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屈服剪切应力,大大提高塌落度,从而提高流动性和稳定性,粉煤灰在泵送过程中起着“滚珠”的作用,大大减少拌合物与管壁的摩阻力。

 二、看外加剂

  1泵送剂

  (1)泵送剂具有减水、增塑、保塑、保水、早强和增强等特性。

  (2)泵送剂的性能:具有高流化、粘聚、润滑、缓凝之功效,适合制作高强或流态型的混凝土,对泵送施工较为有利。

  2减水剂

  (1)减水剂其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流动性、降低水灰比,延缓水泥的凝结,延缓水化热的释放速度。

  (2)常用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8~1.2% 。

  (3)若直接使用粉体,则应与水泥一同投入,切勿直接加在湿的砂、石表面;若配成溶液,则应溶解充分,搅拌均匀。

  3引气剂

  引气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掺入后能在混凝土中引进微细气泡。这些细小、封闭、均匀分布的气泡,在沙砾周围附着时,起到“滚珠”作用,增加流动性,降低泌水性和水泥浆的离析现象,利于泵送。

 三、看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原则如下:

  (1)配制的混凝土要保证压送后能满足所规定的和易性、均质性、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质量要求;

  (2)根据所用材料的质量、泵、输送管直径、压送距离、气候条件、浇筑部位及浇筑方法等,经过试验(试配和试送)确定配合比。

  (3)在配合成分中,尽量采用减水型塑化剂等化学附化剂。以降低水灰比、改善可泵性。

  四、看可泵性

  目前,可泵性尚没有确切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压力泌水仪试验结合施工经验进行控制,即以其10s时的相对压力泌水率S10不超过40%,此种混凝土拌合物是可以泵送的。

  五、看塌落度

  泵送混凝土的塌落度——除考虑振捣方式外,还要考虑其可泵性。

  我国试验表明塌落度:普通混凝土8~18cm为宜,轻骨料大于18cm。

  六、看砂率

  适量增大砂率是改善可泵性的有效方法,但砂率过大不仅使用水量增加,还影响硬化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因此应尽量选择水泥用量最小的砂率——最佳砂率。

  根据施工经验,一般砂率控制在37%~46%范围内。

  对于高强混凝土(C60以上)砂率控制在33%~36%。

  七、看水灰比

  水灰比宜为0.4~0.6。但对高强泵送混凝土,应当适宜减小。

  八、看泵送工艺

  (1)泵送前,先把储料斗内清水从管道泵出,湿润和清洁管道。

  (2)开始泵送时,泵送速度宜放慢,油压变化应在允许范围内,待泵送顺利时,才用正常速度进行泵送。

  (3)泵送期间,料斗内的混凝土量应保持不低于缸筒口上10mm到料斗口下150mm之间为宜。避免吸入效率低,容易吸入空气而造成塞管,太多则反抽时会溢出并加大搅拌轴负荷。

  (4)混凝土泵送宜连续作业,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需降低泵送速度,泵送暂时中断时,搅拌不应停止。当叶片被卡死时,需反转排队,再正转、反转一定时间,待正转顺利后方可继续泵送。

  (5)泵送中途若停歇时间超过20min、管道又较长时,应每隔5min开泵一次,泵送小量混凝土,管道较短时,可采用每隔5min正反转2-3行程,使管内混凝土蠕动,防止泌水离析,长时间停泵(超过45min)气温高、混凝土坍落度小时可能造成塞管,宜将混凝土从泵和输送管中清除。

  (6)泵送先远后近,在浇筑中逐渐拆管。

  (7)在高温季节泵送,宜用温草袋覆盖管道进行降温,以降低入模温度。

  (8)泵送管道的水平换算距离总和应小于设备的最大泵送距离。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