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建筑的崛起之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而在众多城市发展建设中,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建筑应运而生。
80年代中期,各种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各种环境原因,城市建筑物密闭性逐渐提高,以应对各种环境问题,这又使得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当时,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于是,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生态建筑渐成体系,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和施行,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恶化,资源浪费和能源紧缺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而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不仅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城市气候,减少绿化,而且使得原本的众多有深厚历史的建筑被拆除,更有许多房地产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建成便搁置,严重影响当地市容和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态建筑这个概念开始逐渐兴起。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相结合,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使其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进而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土”“洋”并济的现状
中国的生态建筑已经有很深远的历史,不同于西方的高技派,中国的生态建筑大多是从很不发达的地区起源的,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学水平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当时的某种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并没有被人们重视。中国的窑洞、干栏式建筑、福建的土楼等,虽然都是乡土的,但是它们绝对是生态的。它们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技术精髓,不论从结构、构造、还是从与自然结合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极好地应用了生态建筑技术。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自适用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它们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相互之间没有干扰。既符合生态合理的原理,又满足人的生活需求。
在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现实物质基础条件差,因而出现了用“低技术”的办法解决建筑问题,即立足本土,走乡土化的道路,这也是另外一种生态建筑的方式。我国的情况尤为复杂,东西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因地域差别和发展差距而呈现的不同意义的生态建筑。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海外先进技术和观念的大量引入,高新技术的生态建筑出现很多,城市面貌呈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土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也被大量推广应用,其结果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这些建筑形式以人为本,贴近自然,环境友善,舒适健康。为人们创造一种协调、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生态建筑期望的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构建自然通风系统,追求贴近自然,建造出舒适宜人的建筑物。这种建筑将古代建筑技术和现代应用技术相结合,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把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和未来居住者的种种考虑和要求结合起来,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减少污染,降低造价和居住费用,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居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障措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建筑起步较晚,在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如在建筑节能方面,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采暖地区的建筑能耗约是他们的3倍左右;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
不仅如此,在制定相关的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方面,虽然我国重视生态建筑发展,自2001年始,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试行稿),同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和《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也陆续推出。目前已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攻关计划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正在加紧实施之中。而同时,基于生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生态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例如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锋尚国际公寓,广州的汇景新城,上海的万科朗润园等。以“上海生态世博”和“北京绿色奥运”为背景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等生态建筑示范项目业已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成为我国生态建筑技术展示、教育基地和后续研发平台。但是,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仍不完善,房地产建筑的过剩开发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也仍然陷入危境之中。
发展需“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读;二是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研究。
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质与宗旨。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反对“伪可持续发展建筑”,反对“伪生态建筑”的观点。
当然,生态建筑本身是一新生事物,对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亦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述。但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因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常运行而造成的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人类要做到轻轻地触碰地球(touchearthlightly)。因此,从这一中心内容出发,生态建筑至少应涉及:节地、节能和原材料、减少废弃物、无毒、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等基本内容。当然要在一幢建筑物内完全地达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但至少应该向这些方面努力,这样才称得上生态建筑,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赶时髦的招牌。
随着对生态建筑研究的深入,国外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一些定量的指标,希望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评估生态建筑,使生态建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这是一项复杂的研究,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指标体系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同时亦可以相信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也将走上理性的轨道。
我国学术界的各类刊物上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不少论文主要偏重于介绍国外的理念及实例,在如何把国外的原理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方面尚有欠缺,当然这一状况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
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早,加之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充足的经费,因此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显著,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然而,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
例如,由于北美的不少城市人口少、占地大,因此他们常偏重于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而达到节能、节地的目标;而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普遍偏高,因此就不能盲目照搬北美的经验。又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种设计所带来的弊端,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虽一再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照搬,而是应该把目光转向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因为,我们也有很多值得欧美建筑师借鉴的经验。
所以,我们在充分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把他们的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此外,对于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的成功经验亦需加以总结提高和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乃至某一地区特点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突破应理论研究与实际研发并行
我国在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干栏式建筑都反映出强烈的结合自然的特点,并且已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就。但是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我国已有一些建筑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亦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则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全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关于技术对生态建筑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倾向于提倡使用高技术,另一种则倾向于提倡使用普通技术。前者强调通过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来减少建筑物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建筑不应过分依赖技术,使得生态建筑更难以普及。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和在什么条件下运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不少建筑师即使希望设计生态建筑,亦往往因为难以找到这方面的资料而无法付诸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需要研究人员尽快进行研究总结,另一方面也只能通过建筑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或通过中外合作设计等方式进行探索才能获得解决。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建筑业在肆意发展的同时,能源和环境资源消耗甚巨,必须发展生态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展生态建筑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