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不要老盯着工人工资
如何进一步抓好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再谈两方面意见。
第一,关于去杠杆的问题。众所周知,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高杠杆,我国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经相当高了,但大量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是融资难、融资贵,形成了高杠杆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强烈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根本问题在于我国金融的传导机制扭曲了,没有传到金融应该支撑、扶持的方向。为什么会扭曲?是因为很多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偏离了。怎么来评定金融企业的好坏?主要看两个能力:一是看金融支撑经济,特别是支撑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有多大;二是看金融企业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有多大,这才是衡量我们金融企业是否健康发展的两个标志。但现在金融企业主要在扩大资产规模和追求利润,这就偏离了正确方向,所以必然会产生传导机制的扭曲,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顽症。
最近网上炒得很热的“万科宝能”之争就是金融传导机制扭曲的实例。“宝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被网上称作为蛇吞象现象,因为“宝能”跟“万科”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都存在很大差距。那么,“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网上有个说法:“保险打头阵,券商紧尾随,银行当主力,基金做通道。”“宝能”第一桶金是来自保险,搞了“万能险”得到资金,然后将这个钱进入股市,券商又给予配资,使杠杆率提高了,接着用来持有万科的股份,然后将这个股权质押给银行,取得银行理财资金,这样一次一次,杠杆率又上去了。
试问,这种杠杆率怎么会没有金融风险?我们国家的高杠杆怎么会下得来?如果都来玩这种金融游戏,就可以在短时间里把一个辛勤耕耘的几十年的优秀企业股权拿过来;如果这样的金融游戏是合法的、合理的,那么谁还愿意去辛辛苦苦干实体经济?谁还会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倘若放任这样下去,我们经济将还要下行,金融风险的压力还要加大。这种金融现象跟中央提出的“去杠杆、防风险”是相违背的。这个案例也说明现在的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矛盾和监管上的漏洞,所以不抓紧推进金融改革,金融风险还会层出不穷,希望金融监管部门能重视这个案例。
第二,降成本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媒体把企业的成本增加归结于工人工资增长过快,这种说法是不完整的。降成本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现在大家的认识还不统一,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的广义税收仍然过高,综合税收的负担率网上披露是37%。不光是税,再加上费,这样的综合税负是很高的,此外还有能源的成本。综合成本过高,绝大部分是政府行为造成的。所以,把这些成本降下来,必须依靠政府的行为。
当然,这两年人员工资确实增长比较快,但必须看到,尽管企业一线工人、农民工的工资增长较快,其工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720元,大家想一想,在北京生活一个月1720元是怎样的生活水平?光租一个房子的租金就占了工资大头。同时,还要看到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下,物价水平还在高位,收入与分配差距还相当大。再者,工资调节主要是市场行为,要由企业自主。政府确定的仅仅是最低工资,而不是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实际上,绝大部分员工实际工资水平早已在最低工资以上。所以说,我们可以适度地在最低工资增长上稍微放缓一点,但不要老是盯着这件事。
降成本的重点更应放在其他成本要素上,要让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是实实在在地降下来了,同时还需注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这才是我们的出路和方向。
(作者 吕祖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张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