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进供给侧改革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工业报记者走访了山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钱焕涛,他说:“2016年,山东省经信系统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在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全省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指标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
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全国、东部地区分别高0.8和0.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万亿元、利润6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0.7%;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12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同比增长12.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工业累计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动能逐步转换。
一是分类施策去产能。统筹推进5+4行业去产能任务,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利润、利税居全国首位;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86%;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达到66%;轮胎行业子午胎产能利用率达到93%;化工、地炼、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效益居全国前列。目前看,这些行业整体技术装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产能利用率较高,企业生产和效益平稳运行。重点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制定实施了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钢铁行业,今年压减生铁产能270万吨、粗钢270万吨的任务已提前完成。煤炭行业,今年已关退66处煤矿,完成年度计划的113.8%;退出产能规模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
二是产销衔接去库存。积极改善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产销率,产成品库存持续降低。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4342.5亿元,同比下降1.2%,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产成品库存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5%,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三是多措并举去杠杆。深入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5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对接资本市场能力,截至11月底,全省已改制企业达8017家,完成目标进度的22.6%;1-10月份,有9家工业企业实现首发上市,募集资金130亿元,140家工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4家上市工业企业增发筹资189亿元、配股筹资4.9亿元,8家企业并购重组,涉及资产98亿元;截至10月末,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56%,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1.54和0.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4个百分点。
四是千方百计降成本。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电价降幅,全年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00亿元左右,其中,完成签约市场交易电量713亿千瓦时,交易试点用户增至653家,市场电量规模及比重目前均列全国首位,电价平均降幅5.4分/千瓦时,预计可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35.2亿元,约为去年的10倍。围绕重点行业,先后组织4次银企对接活动,向各商业银行发布贷款需求2359亿元,推动银行信贷资源与企业融资需求有效衔接,截至10月底达成融资协议1414亿元。
大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分三批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产品化、效益化。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装备工艺水平。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组织124家骨干企业分别赴中科院、浙江大学举办了专题对接会,达成合作意向88项。建成了“产学研合作网上对接平台”,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007项,可形成新产品1169项、新技术1011项、新工艺569项。
三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成立创新战略联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427家。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新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2家,创新企业94家,“专精特新”企业632家;前三季度,全省中小企业达到170万户,比年初增加21万户。全省有9家企业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企业、10家企业分别获得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五是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举办了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周,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如意、海尔、泰山体育、威高等4家企业产品荣获2016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获奖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5%,居首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服务型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产业新模式,积极培育信息消费、绿色消费。
全面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一是推进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10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10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思路,组织了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总结推广了50个典型企业经验,组织对标提升。
二是深化重点行业转型攻关。强力推动化工产业“打非治违”、“三评级一评价”和“进区入园”,已整顿企业2567家,占57.1%。帮助17家地炼企业申报进口原油资质5875万吨,已淘汰落后产能4457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72.8%。开展成品油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排查出无证无照等问题企业1005家,已取缔895家、占89%。
三是加强品牌质量建设。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品牌建设大会工业品牌分会,举办了中国绿公司年会。加大宣传力度,集中树立“好品山东”区域工业品牌形象。今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7家、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5个、省级质量标杆企业5个。
四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49家企业入围2016中国企业500强、76家企业入围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均居全国第2位。制定实施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9万元/人?年,同比增加2.83万元/人?年。
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持续深化。
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制造。认真落实《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举办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推广海尔、如意等互联网工业经验。创新建成“山东工业云”平台,服务企业已超过4000家。
二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抓好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组织第二批60家企业、第三批58家企业及129家省级试点,促进与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对接。重点建设了700个两化融合配套项目,预计年底前,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完工率达到40%以上。
三是积极培育智能制造。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专项8个、试点示范项目7个,均居全国第1位。培育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扩大实施保险补偿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超过23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
四是强化信息基础支撑。省政府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两化融合”指数居全国第5位、前移1位。
重点抓好节能降耗,绿色循环发展积极推进。
一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新培育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3家,国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5家;全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总数达到41家,居全国前列。
二是大力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在淄博、临沂、泰安、德州4个市开展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改造试点,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能效领跑者制度。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围绕再生资源和大宗工业固废组织资源综合利用,累计26家企业进入工信部公告。
四是扎实推进散煤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煤炭和环保炉具,确定2016采暖季替代清洁煤炭312万吨、推广节能环保炉具9.7万台的目标任务。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替代量204万吨、替代率65.4%;民用节能环保炉具推广5.7万台、完成率58.8%。
着眼长远,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着力完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以及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产销率、促进经济和信息化领域行业协会发展等政策意见,奠定了工业持续发展的长期制度基础。
二是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发挥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企业家队伍建设部门联席会议、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办公室等协调机制作用,及时调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各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推进落实机制。
三是加强经济和信息化领域智库建设。扎实推进经信领域改革,撤销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5个工业行业协会,组建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打造经济研究的高水平智库平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是营造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各类专题会议、论坛,研究部署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密度高、强度大,其中,全省企业家队伍建设大会、品牌建设大会、中国绿公司年会等高规格论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历史上首次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向社会各界传达省委省政府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的鲜明导向。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五年培训规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轮训一遍,今年省级组织国内培训7期、国外4期、共2000人,市县培训2万多人。
二是大力开拓市场。在央视开展“好品山东”专题宣传,打造“好客山东人,好品山东造”的区域工业品牌形象。支持行业协会先后举办了20多个展会,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工业电商百县行”。
三是强化运行监测保障。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完善了覆盖534家重点企业的工业运行监测调度系统,建立了省内电煤随市场波动定期调价等工作机制,制定了全省电力迎峰度夏预案和有序用电方案并组织了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