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业协同化解产能

大众日报 · 2016-12-23 09:09

  水泥行业是山东省“5+4”去产能的重点行业。与煤炭、钢铁行业不同的是,水泥行业去产能只有政策支持,几乎没有资金支持。

  山东是水泥产能大省,水泥行业在长期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下,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50%,经营困难和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水泥行业具有特殊属性,在现有政策下,淘汰落后产能可以先从‘去产量’方面入手,既能达到产品价格止跌的目的,又符合去产能的大方针。”省发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 号),对相关行业当前降本增效实现脱困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措施,水泥行业位列其中。

  自发设立奖补退出基金

  去产能是衡量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试金石”,是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件指出,水泥行业去产能应采取推进联合重组、推行错峰生产等措施。

  正是看到了水泥行业的发展前景,涅盘重生后的“新山水”(山水集团)与中联集团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旋窖水泥企业联盟会,明确了山东水泥市场行业协调发展的新方向。

  “当务之急就是大企业要统一思想,从全行业的角度看问题,做好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不搞恶性竞争,带头稳定市场价格,为彻底化解过剩产能赢得充足时间。”山水集团宓敬田认为。

  据介绍,中国水泥协会决定将山东水泥行业作为全国水泥行业开展结构调整创新的试点,建议由中联水泥山水水泥牵头,联合辖区内各水泥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愿投资组建“山东省水泥投资管理公司”,搭建全省水泥产能整合平台。

  “按企业所占市场规模出资,比如山水集团和中联水泥占山东65%的市场份额,两家在山东投资公司的出资比例就是65%。成立投资公司的目的在于通过收取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建立行业退出机制,达到主动去产能的根本目的。”宓敬田告诉记者,投资公司的作用还包括市场统一运作、调度错峰生产、集中采购、技术分享以及市场区域更进一步协同。

  这种“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成立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专项资金,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监管下,为退出企业进行奖贴,从而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去产能新模式,或将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

  行业协同化解产能

  行业内部协同合作,是去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体现在水泥行业。”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介绍说,水泥不宜长距离运输,销售半径为200公里,企业可以通过产能互换、互相参股等方式实现区域的联合重组。最终达到优化产能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主动压减过剩产能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水集团已和金隅冀东、天瑞等业内“大腕”达成相关协议,在全国多地互换产能。

  今年5月,山水集团联合海螺集团、中联水泥、金隅冀东、天瑞,签订环渤海战略协定,定期讨论行业净化、消除恶性竞争、协同去产能等问题。10月,举办“泛华北、东北地区水泥企业错峰生产工作会议”。会议促成国家工信部、环保部联合下发通知,将协同去产能覆盖到所有江北地区和江南大部分地区。

  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化解产能过剩,国内目前只有水泥行业,而通过行业自律上升到国家层面,除了水泥行业没有其他行业能做到。

  “行业协同发展是唯一出路。”宓敬田告诉记者,水泥行业通过协同,实现错峰生产,以“去产量”的方式解决产品需求不足、价格过低等问题。山水集团全年累计停产135天。还可以通过行业协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采用抱团的方式和跨国公司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

  创新增加产能利用率

  水泥行业去产能不能只注重“去”,还要重视“增”,增加有效产能利用率。

  “增加产能利用率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包括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创新。”孔祥忠说,水泥企业要在管理方面实现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在生产线设计的精细化等方面狠抓落实,“工厂化+信息化,水泥行业才能赢在互联网时代和去产能的双重节点上”。

  据宓敬田介绍,山水集团在管理模式上,打破了旧的集权管理,采用现代化分层管理模式,按照贴近资源和市场的原则划分企业运营区。在经营措施上,以“抓两头,控中间;月度对标,严格奖惩”作为工作重点。抓原燃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市场销售,控制生产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集团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在行业内恢复到领先水平,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

  在技术创新层面,山东中联水泥每年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科研新开发和技术装备革新,生产符合不同要求的标号水泥。同时,向油井水泥、白水泥等高端需求发起冲刺,将城市垃圾作为生产原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耗。

编辑:俞美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