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构筑地下世界的 “城市生命线”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集中建造敷设电力电缆、通信、给水管、中水管、热力管、雨、污水箱涵、燃气管等市政管线的地下城市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誉为“城市生命线”,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个共用的隧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第二批建设城市中,西宁位列其中。
扯掉头顶的“蜘蛛网”、杜绝城市再“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2016年,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的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全面开工。
集约管廊呼之而出
11月初,位于西宁市生物产业科技园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的4.76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经过6个月的紧张施工后,正式通过验收并移交道路单位施工,成为全国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走在师大新校区新建通车的泉湾路、学院路和高教路上,宽阔笔直的马路呈“F”型一横两纵分布。与众不同的是,三条道路上简洁清爽,路边不见“蜘蛛网”,路面不见一口窨井。
地上有“面子”,全靠地下撑。整齐划一、简洁敞亮的师大片区市政工程,完全是因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将电力电缆、通信、给水管、中水管、热力管、雨、污水箱涵、燃气管等8类管线全部引入地下,才有了今天的“面子”。
“以后除绿化带中安装的路灯和检查井外,路面再也看不到其它设施。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路段将不再出现‘马路拉链’和‘空中蛛网,也不会因埋设或维修管线再对马路‘开膛破肚’、重复开挖。”随行的中建八局西北公司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I标段项目经理闫力介绍。
从人员出入口进入高教路地下综合管廊,眼前的舱室如地下隧道延伸向路的尽头。宽10米多,埋深2.5米的管廊工程构筑在道路下方,以路面相隔简直是两个世界。电力电缆、通信、给水管、中水管、热力管、雨、污水箱涵、燃气管等8类管线大小仓立体分布,相互独立。管廊交叉处如地下高速枢纽,立体纵横交错,雨污水上浮,燃气通信等下沉相互连通。
记者从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中了解到,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总长达624公里。包括西宁市中心城区、多巴新城、甘河工业园区,湟中县、大通县和湟源县城区,在全市东西南北四个川呈大十字型骨干网络,设计最宽断面13.6米,管廊舱室内工程检修车可直接驶入作业。
据悉,全市主线近远期规划总长130.6公里,支线近远期规划总长256.6公里,按照管廊规划,将优先实施主线,分期实施新区。同时结合老城区道路拓宽、旧城改造和地铁轨道建设分步实施全面成网。届时,全市在中心城区设置1座总监控中心和5座分监控中心,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
生态管廊尽显文明
目前,西宁市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建设共有19条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约43公里。其中一期工程两个示范区——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片区和西川新城片区,由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承担施工建设任务。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青海分公司经理卢国春介绍,地下管廊是一个城市的百年工程,公司秉承了“集约、智慧、生态”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理念,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新型工艺、物联网技术及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八大类市政管线全部入廊,该设计代表了我国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领域的先进水平。同时公司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使西宁的地下管廊工程建成了全国业内典范。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克服作业面狭小、时间紧的困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师大片区,打造出了全国第一条地下管廊示范工程。
“地下管廊工程是一项介于市政工程和房屋建设之间的工程,目前没有一项供参考的标准。其特点是线长面广点多,作业半径大,涉及单位和居民多,地形地势复杂。做为新生事物,怎么建,必须打破传统建设模式,边创新边推进,其难度可想而知。”
闫力介绍,今年3月3日开工建设的师大片区地下管廊一直与时间赛跑。“本来师大片区工程计划施工9个月,但涉及到学校开学和道路建设。我们开展了‘质量不减、时间提前’百日创先大行动,运用了3D激光扫描仪、铝合金模板和滑移及早拆体系等新材料、新技术,加快了周转速度,为路面铺设争取了时间。”
5月31日师大正门以西连接海湖大道地下管廊主体结构全部完工;8月31日雨污水全部入廊运行;9月26日师大片区三条道路4.76公里管廊主体结构全部完工。“这是从未有过的速度,也是行业内刮目相看的速度,不仅赶超了时间,还将管廊建成了示范工程。”
在西川新城以及多巴片区紧邻湟水河,地下施工一度被当地丰沛的地下水阻挡,施工人员紧急采取集水明排降水措施,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的时段,工人三班倒,运用新探索的铝模滑移体系推进工程进度,解决了地下水给工程造成的影响。
“水位下降方便了工程推进,但影响了周边村民抽水灌溉。我们专门成立评估组一家一户进行损失测算,并一一进行了赔偿。整个施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工程按计划推进的重要原因。”中建八局青海分公司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华联路至四号路项目经理李兴龙说。
卢国春介绍,地下设施建设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建立统一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四统一”管理体制。作为一期工程的两个示范区,工程体现了文明施工、和谐施工,并应用了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示范工程真正发挥出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智慧管廊挑战尖锋
与时间赛跑,并不是取繁就简,也不是降低施工标准,关键靠科学布局,技术创新。
在西宁市地下管廊示范工程建设中,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定决心下,将技术创新作为攻坚克难的一大法宝,挑战管廊建设技术的尖锋,探索总结出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填补了我国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领域的多项空白,为其他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文献资料。
创新一:国内率先启用铝合金模板,并将其成功运用到西宁地下管廊现场施工中,经简单拼装即可轻松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是实现城市地下管廊“工厂式、流水化”施工的关键组成部分。
铝合金模板是一种新型施工材料,具有重量轻、可周转、易操作、使用寿命长、拆卸方便等多重优点。与传统的木质模板相比,稳定性好、承载力强,周转次数可达100次以上,可用于不同管廊标准段,拆模混凝土感观效果好,三天即可拆模,是实现早拆技术的基础支撑。同时,既节约成本、又是生态环保的施工材料。
创新二: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3s和建筑三维信息模型BIM一体化融合技术,实现了地下综合管廊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并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尤其使用3D激光扫描技术,精确了管廊建设中测量精度,解决了超挖欠挖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难题。
创新三:积极推进铝模滑移体系、叠合板工艺实现建筑工程装配式产业化的发展。利用这些新工艺、新技术,轻松实现雨污水组合、箱涵式入廊,燃气采用两种形式入廊的精妙设计。
创新四:探索总结了湿陷性黄土换填施工工艺,解决了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稳定性差,在其上面建管廊,其产品质量很难保证的难题。
问题昭示希望,技术引领未来。西宁市地下管廊示范工程建设的进程,也是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克服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尤其铝模滑移体系的探索使用,作为国内首创,推动了全国管廊建设技术的新革命。目前,该技术已申报了8个国家专利,10多个省份的专家、技术人员业内人士先后来到西宁管廊施工现场进行观摩学习。
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华联路至四号路项目经理李兴龙介绍:“铝模滑移体系工效高速度快。如果是木模板,先要散支散拆,全靠人工作业,15天才能浇筑25米,木模板只用两三次就淘汰。而铝模再加上机械滑移,15天能浇筑75米,使用效率达到3倍以上,不仅减少人工作业,特别是节能降耗,使用起来更加生态环保。”
城市建设不仅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亟需城市建设者转变建设理念。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智慧管廊,其根本就是要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工程和生态环保技术手段,追求建设效益最大化。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把城市当做一个生命体,尊重自然规律,转变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以“集约、智慧、生态”的理念,探索创新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一举将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全国管廊行业的典范工程。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