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首次联袂力推PPP模式 五大领域值得关注

网易财经 · 2016-12-07 11:02

  2016年12月1-2日,“新思路、新模式、新陕西”中国式PPP高峰论坛暨陕西大型调研活动在陕西西安人民大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民生证券研究院和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陕西省统建管理办公室、如是金融研究院、韩城市政府、商洛市政府、长安银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承办。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PPP高峰论坛实现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首次部际联袂,同时也邀请到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等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委员、发改委和财政部“双库”专家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可谓论坛的影响力十足,也足见了PPP模式将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在主题演讲中称,在中国PPP想取得成功,必须把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和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谈到了PPP发展中的十大重点问题:第一,准确把握PPP模式的核心要义。核心要义包括平等协商、长期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个方面。第二,选好适合推进PPP模式的项目。适合采用PPP的项目应符合规模适度、收益稳定、条件成熟三个条件。第三,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是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推动PPP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第四,精心确定项目融资方案。好的融资方案有利于顺利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项目回报率。可以大力发展第五,签订规范的合同文本。规范合同文本要解决互信问题、保障各方利益和明确分歧出现时的争议解决方式。第六,建立多元化的退出机制。一是加强PPP项目和资本市场深化和发展相结合,二是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满后,要妥善做好项目移交。第七,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一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是树立平等合作和一视同仁观念,三是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优势,四是以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第八,建立联审,发挥部门合力。探索建立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联审机制新模式。第九,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类模式。每个国家的PPP模式都是量身定做和独一无二的。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灵活运用BOT、BOO、TOT等各类模式。第十,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微观上做好项目,宏观上不急于求成。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就PPP改革三年实践讲了四方面内容:第一,政府管理的关注点应放在规则制定和市场监管上,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增强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PPP的目的是增加、改善、优化和丰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2014年后的PPP改革,目标是致力于公共服务供给管理长期整体系统优化,今后各部门要继续在制度规则等技术层面加强协调,共同建设一个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PPP大市场。第三,PPP改革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PPP市场初步形成、PPP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大批项目落地,PPP改革影响深远。第四,当前存在的主要挑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转变不到位;法制政府、信用政府、服务政府建设不到位;PPP改革配套法规政策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和社会责任不到位;民营企业参与率不到位;项目规范运作监管不到位。PPP是一项长期综合性改革,下一步,我们要坚定改革信心,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政府和市场机构能力,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等,充分发挥PPP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尖兵作用。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指出,此次论坛促成了财政部和发改委领导同台,表明政府部门的合作和协调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管清友认为,目前经济处于L底,随着房地产调控的实施,基建势必成为稳增长的主力,而PPP作为重要的基建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有可为。虽然货币政策已经触碰天花板,但从赤字率和杠杆率两个指标来看,财政政策仍有空间,这给PPP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管清友团队的测算,假如今年GDP增速要达到6.5%,那么基建投资最低规模要达到15.6万亿元,最低增速18.87%。在基建中,环境保护、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交通运输、片区开发和水利建设五大领域值得关注。他认为下一步PPP推进工作中加强政府信用至关重要,要有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已发保护产权的意见》,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

  此次论坛共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领导,十多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专家库成员,省政府及一些市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金融界、企业界代表及部分新闻媒体四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问题。

编辑:孔雪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