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总投资529亿元
城市“蜘蛛网”、马路“拉链”,这些饱受诟病的“城市病”在西宁将因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而得到“治愈”。
其中西宁市是国内第一个将雨污水管线纳入管廊的城市,利用西宁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坡度优势,将雨污水管线纳入管廊比平原地区入廊更经济,而且遇到暴雨时,城市内涝情况会得到极大改善。
西宁市综合管廊建设设计秉承“集约、智慧、生态”理念;地下容纳地上城市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8类管线;涉及全市区域的地下管廊将成为城市建设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涉及全市7649平方公里
为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造成的浪费,提高市政配套服务水平, 2015年,西宁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综合管廊建设的要求和布置的号召,启动了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根据规划,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域,合计总长度624公里,规划范围包括西宁市中心城区、多巴新城、甘河工业园区,湟中县、大通县和湟源县城区。
据了解,2015年8月,西宁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委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根据西宁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和信息系统专项分析编制完成了《西宁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评审稿,11月完成规划报批稿。
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域,规划面积7649平方公里。主线综合管廊总长度约227公里,支线综合管廊总长度约312公里,缆线综合管廊总长度约85公里,合计总长度624公里。中心城区设置1座总监控中心和5座分监控中心。总投资约529亿元,分为近期2016~2020年210 公里(十三五规划),远期2021~2030年414公里两个阶段建设实施。综合管廊规划容纳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8类管线,其中通讯管线包含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4类管线,实现所有市政管线全部全面入廊,部分管廊内配备工程检修车。
16公里管廊主体施工年底完成
据了解,西宁市综合管廊规划遵循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新区成片成网;老区结合道路拓宽改造,旧城改造、地铁轨道建设实施;优先实施主线的原则分批实施。
西宁市城市综合管廊中心城区主线为大十字型骨干网络,在此骨干网络基础上按片区布置片区区域主线,然后再根据道路及管线规划情况布置支线,形成完善全面的综合管廊系统;中心城区设置1座总监控中心和5座分监控中心;部分管廊内还将配备工程检修车。
截至2016年11月底已实施14条道路管廊约16公里,全部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一期工程建设19条管廊两个示范区
据了解,2016年实施的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主要涉及师大新校区、小桥片区、西川新城片区、南川片区、多巴新城片区、海湖新区和城东区等7个片区,共19条道路综合管廊,基本包含全部八类管线。其一期工程建设的19条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约40公里。两个示范区为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片区和西川新城片区,都在第一标段的施工范围内。一期工程建设与道路同步实施,并建设监控中心5座,2016年3月3日开工,今年实施了14条综合管廊,开工总长度约16公里,截止11月底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其中8条道路整体完工。
师大新校区综合管廊实施高教路、学院路、泉湾路,呈F型,所有管线全部入廊,可全面解决师大新校区及周边地块市政管线需求;西川新城主线管廊呈“田”字型分布,管廊布置沟通2座330KV变电所及3座110KV变电所,结合区域管廊布置,实现西川新城高压入廊等问题。其中雨污水创新性采用组合箱涵形式入廊,燃气舱采用外挂式,不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所有市政管线的全面入廊;而且道路施工时不再进行雨污水管线敷设,缩短道路施工工期。目前,师大新校区学院路、高教路以及小桥片区毛胜寺路雨污水舱已顺利通水。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