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走出去”的印尼样本:“人财两全”集群式发展

中国新闻网 夏宾 · 2016-10-08 10:47

  15位印度尼西亚工商业领域的中高级管理者,今年夏天来到中国的清华大学深造。这批平均年龄38岁的学员,学成归国后将为中资企业在印尼的投资项目公司工作。

  支持印尼人才来华学习的,是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投”)成立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该基金分10年累计投入1亿元人民币,为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落地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

  “培训项目只是个开始,我们正在研究更加接地气的职业技术培训方案。”中民投总裁李怀珍对中新社记者说,高管和技工将满足中民印尼产业园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中民印尼产业园诞生于2015年3月,彼时,中民投宣布将引领数十家中国民营企业,共同出资50亿美元,在印尼建设产业园,预计投资规模超过百亿美元。

  李怀珍表示,目前,中民投已与20余家中国龙头民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共同参与中民印尼产业园的建设。

  印尼产业园是中民投“走出去”的标杆,亦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本之一。

  在李怀珍看来,中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在众多产业积累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某些产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有必要向海外市场输出优势产能。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众多产业还处于亟待发展的状态,与中国的优势产能形成互补。

  为何选择印尼?中民投给出的答案是“一带一路”上的国际产能合作找到了“用武之地”。

  李怀珍认为,中国提倡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政府规划的“海上高速公路”高度契合,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未来5年,印尼将大力推动基础建设和工业升级,港口、矿产资源项目等将启动建设,对于中企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商机。

  “印尼现在年钢铁需求量差不多在3000万吨,但他们国家年产量只有700万吨,中民印尼产业园的一个单体项目建成就能有数百万吨的产能。”李怀珍说,中国的产能优势找到了“落脚点”。

  中民印尼产业园计划优先引入包括煤化工、钢铁、电厂、水泥、基础建设、互联网等产业。其中,最先落地的是钢铁、水泥等四大产业项目。

  为何中民印尼产业园可成样本?李怀珍认为,原因在于企业抱团出海加上“人财两全”。

  他指出,中民印尼产业园代表了“民企联合出海”的新模式,抱团“走出去”降低了单打独斗的风险和成本,可实现集群式发展。

  李怀珍说,“单个企业走出去以后,抗风险能力弱,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很有限,抱团以后首先从资本收益上大大地增强了,在同国外交往当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声誉、信誉比单个企业要高得多,进展很快。”

  “人财两全”意味着本土化人才和配套金融支持。上述清华培训班的项目已在为印尼中企培养本土化人才,帮助中企克服“走出去”时遇到的文化冲突问题,使企业能实现人才本地化管理。

  同时,中民投提供了配套金融支持。中民投设立于新加坡的投资平台,可为印尼产业园做金融支撑,为出海的民营企业提供国际金融服务。

  李怀珍透露,中民印尼产业园落地后,将总结相关经验教训,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带一路”产业园模式,未来计划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中民产业园,利用各产业园不同的资源优势和重点行业,实现产业园之间的上下游配合和规模效应。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