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看上去很美
现在工业界有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叫“再制造”,它是一种高端循环再生方法,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再生,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分析等基础上,对损坏或将报废的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工艺和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达到或超过新产品。
根据国外再制造的实践经验,与制造新产品相比,再制造可节约能源60%、节约材料70%、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排放量可降低80%以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再制造对国家和用户能带来很多好处,从特点上来讲,工程机械设备十分适合做再制造的产业,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是国家一直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的。看上去再制造全身都是优点,但是在中国从事再制造产业并不像其表面看起来那么“高大上”。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再制造是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其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表面看起来,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世界第一,这些设备陆续进入报废期时,形成了巨大的二手设备市场与需求,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平台。但是,由于多年来社会上造假和欺骗的歪风,很多二手设备外表看起来跟新的一样,而实际上核心部件并未修复,造成使用不久就损坏报废,这让人们将设备“翻新”与“造假”等同起来。此外,用户普遍对再制造的工艺和流程不了解,许多新产品的质量都还难以保证,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让消费者认可、接受再制造产品,当然就更加困难。可以说,“造假”的商业环境毁掉了再制造成长的土壤。
再制造的产品看起来像新设备,厂家又提供与新产品相同的质保期,可由于产品是由旧件修复而成,有谁能保证这些部件能使用到下一个寿命周期?现在二手车交易全凭经验和“眼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任何质保。再制造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用户难免会有担心。
中国本土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在设计产品时基本上以仿造为主,对于材料、工艺和可靠性研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很多国产设备的使用寿命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很多新设备的可靠性都存在问题,要让用户相信再制造产品可以使用到第二个寿命周期,化解消费者心理障碍,除了宣传“再制造”的概念,还要做许多令人信服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客户口中建立再制造产品“物美价廉”的口碑。
难以打破的技术壁垒
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原制造商和部件供应商手里,没有他们的授权和支持,无论是设备还是部件的再制造都难以实施,还可能会遇到专利技术甚至知识产权纠纷。原设备制造商会支持再制造产业吗?
再制造产业属于循环经济,虽然每家设备制造商都建立了再制造工厂,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再制造并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美好,从商业角度讲,原设备制造商对再制造产业并不真正热心,因为再制造产业与他们原有的赢利模式相矛盾。制造商从事再制造的目的,更多地是作秀和品牌宣传,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态度,本土企业从事再制造还能申请国家的财政补贴。
通常再制造项目的投入很大、利用率不高,用投资回报率的指标衡量,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给企业带来的更多是负担而非利润,最关键的是,制造商更担心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会与新设备(配件)形成竞争。试想,如果一台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0年,经过再制造设备的使用寿命就延长到20年甚至30年,用户再次购买的周期就延长了1倍以上,相当于市场容量缩小了,这将严重影响新设备的销量。同时,再制造生产的零部件也会减少用户在后市场对新品零配件的需求。
配件垄断下的暴利鸿沟
每家工程机械制造商(特别是外资品牌)都试图垄断后市场的配件供应渠道,这样就保证了厂家和经销商在后市场的高额利润。他们对零部件供应商在后市场销售配件设置了诸多限制,不能直接向客户和经销商销售品牌标识的零部件,以确保用户只能从厂家或经销商那里买到原厂配件。这种“渠道垄断”的做法,保证了后市场零配件销售的高额利润。汽车行业已经传出奔驰车12倍零整比的消息,即拆一辆奔驰卖零件,可换12辆同款奔驰新车!中国市场的价格透明度不高,很多工程机械外资品牌的设备和配件定价甚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价格水平,目的就是赚取高额利润。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连续3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经销商普遍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要想开拓市场,就不得不面临以旧换新和二手设备库存的压力。配件供应、设备维修、设备租赁以及再制造都是为了给二手车寻找出路,提高后市场的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所以,真正想做再制造的是工程机械行业那些有进取精神的经销商。
但是,设备再制造的高额投资却让很多经销商望而却步。没有制造商的授权与支持,再制造就成为一句空谈,可要想得到制造商的支持,经销商又必须按照厂家的要求使用原厂配件,这又等于给设备再制造判了死刑,因为使用原厂配件从事再制造,其产品将在价格上失去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难解的命题。
其实,是否支持本品牌的经销商从事再制造业务,让原设备制造商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做设备维修及再制造,二手设备销路很难打开,经销商将面临困境;支持经销商做再制造业务,又担心打破原有的后市场配件采购渠道,失去高额的后市场利润。如果同意经销商不采用原厂零件从事再制造,就等于默认了非原厂零件(平行件)的合法地位,这将严重冲击厂家对后市场配件的垄断地位,蚕食厂家的配件利润。换句话说,与再制造相比,厂家更希望保护自己已有的利益链。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每家制造商都在做设备再制造,却鲜有再制造成功的案例。因为根本没有人指望这个业务赚钱,再制造仅仅是设备制造商的一个“品牌工程”;很多经销商也都喊着要做再制造,目的却是为了圈地,或是申请国家对再制造的补贴。
国家政策支持难以到位
国家虽然支持再制造产业,但很多税收政策还难以落实到位,再制造企业面临重复交税问题,这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相比,工程机械行业缺少设备登记制度,所以很难辨别设备是新设备还是再制造设备,这也给税收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
由此可见,再制造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制造就不可能顺利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就只是个“空中楼阁”。
[Page]
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在谈论后市场、谈论再制造,寄希望于行业新的增长点。可笔者认为,后市场不是灵丹妙药,再制造更不是速效救心丸,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条件并不成熟,指望再制造和后市场来弥补市场低迷的下滑是不现实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非理性竞争,也给再制造增加了难度,从市场、税收、配件垄断,到原设备制造商的态度,再制造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这些都会限制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因此,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必须量力而行。希望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即将成立的再制造产业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上述的发展障碍,创造条件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否则意义重大的再制造产业将难有美好的明天。
什么是真正的再制造
对于再制造的认定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再制造的部件占设备的比例是多少?很多专家也在争论大修与再制造的区别,再制造是做设备还是部件?笔者以前在德国柴油机制造企业工作时,从事过柴油机的大修,当时的要求跟目前再制造的概念几乎完全相同:大修后100%恢复新柴油机的性能,所有旧零部件只要不能确保寿命达到下一个生命周期都必须更换,还可以通过软件调节参数对柴油机的排放升级,提供与新机相同的保修期等。
笔者认为,从技术上过多讨论大修、翻新与再制造的区别没有意义。再制造的关键在于批量和专业,并非修修补补,而是用制造的思维做设备和部件维修,用经济实用的方法完成设备和部件的大修,没有批量就没有效率和效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大批旧设备进入再制造工厂,设备分解后经过专业的清洗、探伤、评估,然后送到专业的车间(柴油机、液压件、变速箱、结构件等)或外协厂去做部件的再制造,然后运回再制造工厂的配件仓库。根据需要,再制造的部件可以卖给用户,以缩短故障维修造成的停机时间,也可进入总装车间组装再制造设备。当外协专业再制造工厂发展起来的时候,从事设备再制造的经销商就不需要投入很多加工和检测设备,而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市场资源、逆物流、拆装、设备调试等方面,而把关键部件的再制造交给专业的外协厂完成。
中国再制造的歧路
国际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生产。一台挖掘机的大多数零部件都不是在挖掘机厂生产的。设备制造商主要从事设计、装配、分销、品牌宣传、市场开拓、融资和客户服务工作,多数关键零部件(柴油机、液压件、控制系统等)都由专业的外协厂生产,其优势是外协厂更专业、批量更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从而提升了设备的竞争力。
为什么一谈到设备再制造,却要求对所有核心零部件的再制造都自己做呢?例如,液压油缸的再制造为什么不交给液压油缸厂,而要自己投资设备做表面修复?在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也许油缸再制造的成本要超过新油缸的制造成本,那为什么不换新油缸呢?笔者看到很多再制造及大修厂里,投资了昂贵的柴油机、液压泵试验台,可这些设备1年中多数时间静静地躺在车间里,这些投资真的有必要吗?无论是做维修还是再制造,没有批量就难以赢利,成本没有竞争力就只有死路一条。有人说,更换部件就不是“再制造”了,所以成本再高也要对部件实施再制造,其结果将可能让再制造误入歧途。
工程机械行业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再制造产业不要成为下一个过剩的产能。
市场是再制造的试金石
很多人怀疑再制造是否真能节约成本50%,这个问题还是交给市场来检验吧!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再制造无法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价格目标,再制造产品就失去了竞争力,市场就难以接受这种新生事物,而现在争论节约成本40%还是50%又有多大意义呢?
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设备,因为设备可以买到。再制造最大的瓶颈是市场,其中的罪魁祸首是新设备销售中的恶性竞争,挤压了再制造的市场空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用户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和风险购买一台新设备,谁会对全款购买二手设备或再制造设备感兴趣?
所以,如果行业不放弃市场营销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零首付、价格战、非理性的以旧换新、激进的信用销售等,中国工程机械的后市场和再制造就是死路一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就没有未来。
谁来做再制造
经销商做再制造的出发点是修复和销售二手设备,延续设备的第二个寿命周期,在设备价值链上为客户提供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因此,从事再制造产业首先必须有批量,否则就无法形成产业,提升效率,创造利润。每家经销商都做再制造是没有意义的,制造商应根据市场的设备保有量有选择地支持经销商从事再制造。
再制造只是标志着经销商的维修服务水平,但工程机械设备的部件寿命不同、不同运行小时和使用状态下二手设备的状况也不同,市场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设备维修处理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再制造工厂也可以出产不同等级的产品,比如再制造挖掘机1年/2500小时质保期;厂家认证二手挖掘机6个月/1000小时质保期;经销商认证二手挖掘机3个月/500小时质保期;一般二手挖掘机(小修)1个月/100小时质保期;二手挖掘机(执行车,未经修理)直接销售或拍卖,无质保期。
多数执行车仍然相对较新,做再制造就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再制造这个新生事物,多宣传它给国家、企业和用户所带来的好处,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循环经济和再制造,而不是所有的旧设备都去做再制造,最终难以被客户所接受。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正在酝酿建立再制造产业联盟。笔者认为,产业联盟应致力于解决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宣传再制造的意义和好处,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再制造的价值;帮助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完善再制造的税收政策,使产业健康发展;协调制造厂和经销商信息交流,避免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制订再制造标准,交流经验,避免资源浪费,走弯路;打破配件供应的垄断,组织和联络零配件配套厂对再制造产业的支持;对产业准入把关,避免众多小维修企业都改名为再制造企业,毁掉再制造的名声。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