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员工不幸福,企业再大也毫无意义

管理的常识 · 2020-04-02 16:36

企业家都知道,要想做出一家全球500强,何其不易,但偏偏就有人能同时兼任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将其双双送进世界500强,他就是人称“中国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

这样的一位企业家,想必身上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中,宋志平先生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为大家分享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观念——企业应是“乐生”的平台。耐心读完,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我做厂长时,国家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迈步,企业连同员工一起被迫“下海”。

在那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里,我深深理解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就像船舶与船员,企业载着员工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而对企业来讲,不仅要为员工遮风挡雨,更要创造条件让大家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收获幸福。

这些体会构成了我做企业的基础理念。

01

下岗风波

国企脱困时期的情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1997年,作为百户试点企业的北新,遭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下岗风波”。按照上级要求,国企要裁减冗员,各城市要对裁减下来的人员进行安置或发放保险,于是有些企业一次性交给政府几千人。

我女儿当时正读小学,回家后常说,某某同学的父母都下岗了,家里日子很苦。

有一次,女儿兴高采烈地带回来几个崭新的笔记本,说是一位同学的母亲所在的工厂倒闭了,拿些剩余的本子给孩子们分着用。我听了很心酸。

那时北新有550名冗员,看着长长的名单,我好几晚都没睡好。

北新是那种“以厂为家”的企业,双职工很普遍,也有一家几口人都在厂里工作的情况。我想,既然称之为“家”,就绝不能把一个员工抛到半路上。

艰难权衡之后,我做了一个不裁员的改革发展规划,即创造2000 个饱满的就业岗位,通过企业发展让富余职工再就业。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

那时,有企业提出“每减少一名职工就意味着管理前进一大步”。在北新,我们把每创造一个饱满的岗位,每使一名富余职工转变为一名自食其力的、为企业竞争做出贡献的职工当成进步。

我们把550名富余人员从岗位上分流出来,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再就业培训。由于是转岗培训,会保证大家正常的工资和适当的奖金,整个转岗过程遇到的阻力不是很大。

转岗培训开始时,我亲自去培训中心与大家面对面沟通。后来,转岗职工在企业中都得到了新的安排,很多人到了新岗位后,还成为技术能手。

经历了这次艰难而又意义深远的心理历程,职工更加珍视和热爱企业,企业也拥有了一支适应市场、勇于竞争的职工队伍。

在那场“壮士断腕、关门走人”的下岗潮中,尽管北新没有一名职工下岗,但那段日子里,全国国企有2000万职工下岗,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我仍会感到难过。

传统国企的体制和机制出了问题,却让职工承受苦果,这提醒我时刻不忘作为企业家真正的责任。

02

员工不幸福

企业再大也毫无意义

做企业是为了什么?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最重要的目标应当是让员工幸福,如果员工不幸福,企业做得再大也毫无意义。

什么是员工的幸福?

这些年,我常常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正如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员工从企业中获取的幸福感也是随着企业发展而变化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的大车间,按上级指令参与社会生产经营活动。那时的职工都是国家的职工,收入、住房、福利均由国家来定。

所以,那个时候员工是没有危机感的,“大锅饭”和家家都一样的生活,让大家意识不到自己是否幸福。

后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习惯了计划经济的企业和员工来讲,一切都改变了:

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变成了契约关系,“大锅饭”体制被打破了,分配按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员工的一切,甚至包括荣誉和耻辱,都和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北新的员工尽管当年没有经受下岗之苦,但他们通过下岗风波也逐渐明白,只有真正转变观念、适应竞争要求,才能保住工作。

只保住工作还不行,企业是员工衣食住行之所系,大家还要推动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企业效益好了,自己的生活才能获得保障。

另外,在满足眼前物质利益的同时,员工还会有更多更高更长远的追求,即把企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并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找到精神寄托。

所以说,企业对员工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应是“乐生”的平台——一个能让员工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平台。

一方面,要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让员工从企业发展中真正享受到实惠,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大家真正融入企业、热爱企业、关心企业,找到精神上的归宿。比如: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图书室、健身室;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员工培训的平台,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丰富员工的生活,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等。

有了这样的平台,员工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并将这种幸福转化为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

企业究竟怎样对待自己的员工?

我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要沿着不放弃员工、让员工幸福的道路去找寻答案。

企业最终的成功源于广大员工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企业与员工的荣辱与共。那些在茫茫大海中勇敢航行并顺利到达彼岸的企业巨轮,一定是能让广大员工“乐生”的地方。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