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0年淘汰落后产能1600多万吨 经济先于全国企稳
过去10年,广东一手去产能,共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600多万吨;一手抓产品升级,湛江钢铁以宝钢重组广钢、韶钢为契机,建设精品钢基地,为华南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一减一增”,实现了过剩产能的减量置换与钢铁工业的优化升级。
广东经济较早进入新常态,去产能起步早,力度大,如今落后产能腾退后的发展红利逐渐显现,经济先于全国企稳。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高端、先进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互联网、信息产业营收更是大幅增长,而高耗能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回落,生产结构继续优化。
去低端过剩产能之“多”,补有效供给不足之“少”。在去多补少之间,广东找到了向上突围之路。
晚痛不如早痛
去产能先走一步占先机
广东去产能缘何起步早、力度大?
缘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经济发展史表明,当一个经济体从高速发展期进入平稳运行期,产能过剩是必经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的钢铁业、煤炭业均曾在大幅亏损后面临结构调整。广东概莫能外。
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起飞的广东,也更早遭遇产能过剩的困扰。市场化程度更高,令广东去产能先行一步,从而在推动经济动力切换、结构转换上占得先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5年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加速“腾龙换鸟”的战略决策下,因“腾笼”而被淘汰出局的弱小企业近7万家,湛江钢铁、中国南车等一批“凤凰”纷纷落子南粤。
坚守生态底线,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广东去产能先走一步的另一重要动因。近年来,广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五小”企业,在重点流域实施更严排放标准,利用产业、环保、节能等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显著。最近两个五年规划,广东均提前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近5年来,广东共否决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39万个,关停企业9211家。
落后产能去得早,使广东经济增速回落早于全国,企稳亦早于全国,环境优化效应更是日益凸显。近十年来,广东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5年首次全面达标,珠三角PM2.5提前两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去产能先走一步,使广东腾出手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更快更稳。上半年,广东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六大耗能工业同期投资则下降了4.1%。1-5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15.8%,增速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
多与少并存
去产能与增有效供给并举
去产能,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
近年来,国人热衷出国买电饭煲、马桶盖,折射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消费新需求还没得到满足。
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之“少”与低端产能过剩之“多”并存,引人深思:去产能的同时,必须大力增加有效供给。
“在做‘减法’的同时还需做好‘加法’。”省经信委专家指出,“破解这种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除了要积极妥善处置、出清‘僵尸企业’,使落后产能减量;还要盘活仍然有质量的资产和有市场的产品,坚持做优增量与调整存量相结合。”
勇于改革创新的广东人先行先试,初步探索出去产能与增有效供给相结合的三大突围路径。
从区域层面看,是腾笼换鸟,以优换劣。东莞水乡经济区曾集聚了众多造纸厂化工厂,一度污水横流、废气四逸。为引导70多家造纸企业退出,东莞投入近20亿元财政补偿资金,腾出宝贵土地资源,吸引新能源汽车制造、现代仓储以及电商巨头基地陆续布局落地。如今,水乡的华阳湖水清岸绿、鸟语花香,一派和谐景象。
从产业层面看,是冲入“蓝海”,缓解“红海”,以大力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上跃升。在全国轿车需求整体持续下降、国家发改委近期首次表态“我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广东车企却以增加消费者高端、舒适需求的供给为导向,积极布局SUV及新能源车型等市场蓝海,并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3.3万台,同比增长3.6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两旺,产量51.97万辆,增长57.4%。
从企业层面看,是以优并劣,浴火重生,牢牢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
“对关停企业,或兼并重组,或关闭破产;对特困企业,分类采取兼并重组盘活,资本运营做实,创新发展提升,关闭破产退出等方式。”省经信委透露,截至上半年,省属国企已出清重组“僵尸企业”70多家。90家非国有规模以上“僵尸企业”已有13家企业完成处置和出清。到今年底,全省2333家国有关停企业将全部出清。各地清理力度也很大:上半年深圳淘汰低端落后企业850多家,完成关停企业出清36家;惠州关停“僵尸企业”336家,关停率74%。
去产能与增有效供给并举,使广东工业支柱产业出现逆势增长、结构更优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1%,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2.8%,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7和10.1个百分点。两大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6.1%,为全省工业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治标还要治本
有形无形之手协同发力
去产能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产能过剩根源有二: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部分失灵;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介入过深,退出机制不畅。有鉴于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建议,去产能必须标本兼治,除了短期化解和治理过剩产能的“治标”,更应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广东在‘去产能’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省经信委介绍,在处置“僵尸企业”上广东主要通过并购重组、资源整合、产权转让等市场化手段,分类施策,并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上半年,我省已有64家非国有规上工业“僵尸企业”明确了处置方式,其中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的企业占89%。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使政府之手和市场之力协同发力。政府之手着重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是创新机制,支持落后产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探索设立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并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产等途径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
其次是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珠三角制造业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项目209个,1-5月份,全省52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30个产业转移集聚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7.8亿元。接下来,我省将继续通过加强产业转移对接,完善园区载体建设,推进园区对口帮扶等手段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再次是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停止政府“输血”和各种形式保护。对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不核准、备案,不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省经信委透露,为制定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目录做准备,上半年已摸查了我省包括石化、钢铁、船舶在内的11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基本情况,其中今年我省下达的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0.24万吨,预计下达的淘汰炼铁产能超过6万吨,均高于我省去产能行动计划中的年度要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坚定不移去产能,有的放矢增有效供给,广东正奋力攻坚,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
编辑:何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