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水泥工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环境与机会,水泥业界及其主体水泥企业应当珍惜,把握时机将企业转型升级换代,用新的供给激发新的需求,提高水泥工业的质量与效益。逐步完成水泥工业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即实现水泥工业4.0制造,以水泥制造4.0技术进步推进水泥工业供给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水泥工业产能过剩,效益严重下滑,其核心与要害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泥工业盲目爆发式同质化的复制发展,不能适时转型,极少出现新的供给产品来创造市场空间,供给侧出现问题的结果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迟滞与需求侧管理的惯性,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供给(或需求)领域向有效供给(或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水泥工业应该尽快从适应依靠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中跳出来,进入改革行列,尽快适应新政策。这一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调整从需求侧管理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水泥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拉动,追求需求侧管理扩大市场内需的情况下发展水泥工业。如果这样思维,难免重蹈覆辙。
要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待解决的突出矛盾依然不少,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本质举措是必须加快推进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有必要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以改革的姿态去产能
水泥工业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在需求侧管理的环境中,为保障国家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带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是,应该客观认识到,水泥工业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之一,发展—过剩—再发展—更过剩进行循环是其发展的特点。进入新世纪后,产能过剩达到严重程度,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呈现绝对性过剩特点。受季节影响(北方冬季、南方雨季)出现周期性过剩,导致绝对性过剩雪上加霜,水泥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水泥产品价格在低迷中持续下跌,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
针对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办发【2003】103号《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指出,要防止水泥工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表明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态度。然而这个阶段,涉及与水泥工业发展的各类结构组织,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追崇“有了规模就有了一切”,罔顾发展中大局小局应遵循规模经济的理论,地区、企业一味追求规模最大化,导致水泥产能长期全面绝对过剩。
对于过剩产能的治理,一个“去”字,表示了政府处理过剩产能的决心与行动。水泥过剩产能约5亿吨,如何去?去谁的?谁来去?
对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水泥工业应坚决贯彻这政府的指示,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三类产能中,重点、难点是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如何去?就是要坚持市场倒逼,运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即市场机制要在水泥市场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资源、能源、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
去谁的?位列第一的是“僵尸企业”的产能。“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依靠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维持生存,无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坚决清除。位列第二的是资产负债率过高、不良债务沉重或资不抵债企业的产能。第三是安全、环保、质量、技术、规范等不达标、不合规企业的产能。第四是产能特别过剩,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局部地区的产能、或主要原燃材料不能保证供应产能利用率低下企业等非经济规模的产能等。
谁来去?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国有企业去产能任务量大,将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地方政府管控、运作去产能,既责无旁贷又责任重大。中央去产能政策已落地,推进力度很大,配套政策有力,支持企业、地方去产能。
以改革的姿态,通过大力推进“去产能”,化解水泥工业的过剩产能,包括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一方面,有益于水泥价格走出长期低迷的圈子,合理回归到物有所值的预期价格,力挽水泥工业运营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去产能,促使水泥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在的地位与世界竞争力。
练好内功降成本
水泥成本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故此成本管理是水泥企业永恒的话题,降低成本一向是企业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影响水泥成本的因素很多,可简单分为企业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外部是社会因素与市场环境,内部是企业管理。
外部社会因素中,国家的政策、制度、法规、标准对企业降低成本有显著作用,例如交易成本、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环境成本、技术标准等的政策导向;市场环境中企业外购物资、资源、能源等方面价格机制与水平。内部决定于企业的管理,包括物资、技术、设备、财务、人力资源等。
企业对外部因素影响尽最大努力降低到最小程度,如争取税收的优惠政策、受到税费调整的好处;比价采购择优选用等。企业内部降低成本的根本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创新驱动促进成本降低。
从企业局部微观来看,提倡工匠精神,苦练技术基本功,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极为重要。要使管理人员真正重视技术、钻研技术、积累技术,应该基本做到对水泥生产的理论和技术原理有所掌握,夯实技术的基本功。这是生产企业的看家本领,必须重视。
例如,生料粉磨电耗由35Kwh/吨生料降到15Kwh/吨生料,水泥粉磨电耗由40Kw/吨水泥降到20Kwh/吨水泥,这些改善都是在通过技术积累,并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而实现的。早期新型干法水泥综合电耗140Kwh目前为100~95Kwh/吨,标准煤耗由130Kg/吨熟料目前达到95Kg/吨熟料,劳动生产率由500吨提高到5000吨/人年。近期水泥工业的两化融合的进展助力成本降低,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控制自动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系统节能增效化等技术的应用,吨产品能耗比同比节约20%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80%。
练好内功降成本,贯穿在水泥生产线及其配套系统的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仍然重要,而互联网+更为企业练内功降成本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原燃材料涨价、人力资本上升等的现实,其困扰着企业成本的降低,因此,企业在创新驱动降成本中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长期效益,企业对短期的困扰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相应的对策。
创新驱动补短板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于补短板。水泥工业要补的短板是什么?
硅酸盐水泥工艺技术原理已近200年,至今工业化生产的突破还未见到,“两磨一烧”的工艺过程依然主宰水泥生产。烧成、粉磨、环保技术装备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设备大型化、产量增加、消耗降低、污染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但是,水泥生产还存在着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硅酸盐水泥是胶凝材料之一,可替代水泥的胶凝很多。例如,碱矿渣质胶凝材料、碱烧粘土质胶凝材料、碱碳酸盐质胶凝材料。还有以硅酸盐水泥为激发剂的矿渣、粘土质的胶凝材料、化学石膏胶凝材料等。以上胶凝材料的生产工艺简化,能耗低,原材料多为工业废渣来源多样,产品建筑性能良好。对此,技术准备与实际应用仍有距离,有的产品受到限制。工业废渣中的赤泥、磷渣、锰渣及煤矸石等的研发利用亟待加强。
水泥品种类别很多,硅酸盐水泥独占鳌头,而对磷酸盐水泥、菱镁水泥等投入不足。在使用方面,海工水泥、核电水泥等研发创新有待加强;硅酸盐水泥中较低能耗的贝利特水泥生产使用乏力。早强快硬、高等级耐久性好的技术性能优越、产品功能多样的水泥是刺激新需求的思路。
标准是技术水平的体现。我国水泥标准在相当程度上与国际标准或先进标准存在差距。目前,占有世界60%产量份额的水泥大国,水泥标准的制修订尚有欧盟标准、德国标准等范本的痕迹。
以往,水泥机械设备、零件,大到辊压机、立磨,小到棒形闸门、椭圆头衬板螺栓,无不留有引进技术与实物的烙印。业内谈起燃烧器,言必称皮拉德;谈起电气技术设备及服务,施耐德必在其中。现在,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装备从量到质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可以满足国内需要及出口海外,但关键的或特大型的设备及材料,尚需赶上、超过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反映的是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这也是促进水泥工业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上述仅从专业技术方面列举水泥工业的部分短板。补短板必须创新,包括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综合进行,创新要以新的供给替代旧的供给,以新的供给带动新的需求。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还要正视其在管理、制度、体制、结构方面的短板,是短板就应该补。水泥工业补短板、实现创新驱动任重道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行业引领下,企业应积极行动,五项任务之一的补短板一定能够完成。
迎接水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水泥工业4.0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智能工厂”,即用智能化的方式改造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实现工厂生产的智能化;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打印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充分提高物流效率。
有专家描述水泥智能工厂为整个生产过程智能化、整个生产流程智能优化控制,每道工序、每个制造环节是被监控的,不被人为因素所干扰。实现人、设备、材料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在关键岗位,繁重、重复、工作条件恶劣的岗位用机器人操作。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每一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过程实现信息化,极大满足用户对水泥品质各项要求,实施智能化服务,实现定制生产。工厂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适应“互联网+水泥”产业生态体系。最终使得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与化学工业相比,水泥工业生产流程不算复杂,流程内加入的余热发电、脱硫脱硝(或有旁路放风)、替代燃料应用、协同处置废弃物、外加剂投入等设施设备,增加了监控节点,从自动化方面分析,就是增加了开关量。其智能化建设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根据水泥工业智能化的标准,逐步完善对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
企业应及早建成水泥工业智能工厂,即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水泥厂,做到有效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设水泥工业智能化工厂,迎接水泥工业4.0工业时代的到来,离不开各领域企业的共同努力,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营造了特别有利的社会环境。
编辑:张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