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乘东风 抓落实
乘东风抓落实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 宋志平在全国水泥行业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现场交流动员大会上的现场讲话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可能是水泥行业参会企业领导最多的一次。这次会议是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水泥行业从产能过剩迈向稳步协调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今天我讲两点:一是乘东风,二是抓落实。
一、乘东风
水泥确实是很好的产品,这些年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泥行业并不是现在才过剩,其实这些年一直都过剩,中国建材十年前进入这个行业时就面临产能过剩。我们看到市场在扩大的同时,水泥产能却远远超过市场扩大的速度,去年市场销量下降,过剩变得更加严重。中国建材通过联合重组,使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12%提升到58%,同时还做了很多协同限产保价工作,为行业其它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虽然也曾经历了一些磨难和风波,但是我们矢志不渝。中国建材一直反对违规新建,我在2009年国际水泥峰会上就提倡不要再盲目新建,解决过剩问题要采用“休克疗法”。
回想往事,其实很多道理都讲过,但大家就是没去做,为什么做不了?我想起《孙子兵法》有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水泥行业不是遇到今天的窘境,大家也可能很难形成一致意见,现在是该统一思想的时候了。中央出台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针,具有丰富的内涵,核心是去产能。如果过剩产能没去掉,过剩问题没解决,供给侧改革只停留在口头是不成功的。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有关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谈到,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等五大重点任务。过去我们总在需求侧做工作,形成了“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现象,导致现在把盆都加满了,水和面都加不进去了,所以必须要在供给侧做减法,大家已经认识到各行各业几乎都存在过剩的问题,必须要下狠心解决。
国办发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入主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有的内容觉得还不“解渴”,但整个行业有了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这是工信部、中国建材联合会和大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带来了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东风。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水泥行业能不能迅速行动,如果错失这个机会,其他行业都调整好了,而水泥行业落在后面,今后再想做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我们要乘上这次东风,抓住机会,上下齐心,共同努力。
中国建材联合会是个强有力的协会。这次去产能,钢铁和煤炭行业都有中央政策在资金、补贴方面的支持,而水泥行业缺少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只能靠行业自身解决。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协会,有乔会长坚定坚强、锲而不舍的意志。这几年遇到市场低迷时,如果没有水泥协会力挽狂澜,整个行业可能会面临更艰难的困境。中央强调各级干部要讲政治、守规矩,对于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来说,“讲政治”就要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讲规矩”就要求在座各位水泥协会的成员,严格按照协会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大家应告别过去松散、缺乏统一组织的作法,遵守水泥协会的要求,思想和行动与协会保持一致,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确保行业取得良好效益。水泥企业必须组织起来,不能再是一盘散沙。今天水泥协会提出四项建议,可能不能满足每个企业、每个地方的想法,但我们必须理解协会的这些建议,干起来,做实事,共同维护协会的权威。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去产能就是通过政府和水泥工会两个途径发挥作用。政府和水泥工会一致作为,企业按照政府和水泥工会的要求无条件执行,30家分散的小企业迅速整合成3家大型水泥企业。现在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行业协会都给我们提供帮助,水泥企业要抓住机会乘东风,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体利益、局部利益融入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有的企业自认为做得不错,不愿意为行业出力,其实做得不错的企业,更应该在行业发挥带头作用,“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企业规模大、效益好更应该为行业多做贡献,更应该多替大家考虑,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刚才有同志讲到人性,讲得非常好,为什么有的企业我行我素在行业里横冲直撞,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企业领导人应该提升自身的觉悟和素质,看起来是在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
二、抓落实
刚才几位企业家讲得都很好,我是水泥外行人,但外行有外行的好处,有时候能看出“皇帝新衣”似的问题,外行人会发现内行人习以为常的错误。在我看来,抓落实应从近期和中长期两方面着手。
从近期来看:一是坚决执行错峰生产,扩大错峰面。对于错峰生产,大家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差的企业错峰生产,好的企业也错峰生产,好企业控制产能就等于保护了落后。由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好企业也必须参与错峰生产,就像北京交通拥堵,宝马和奥拓车辆都执行同样的限号规定。面对过剩,水泥企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错峰生产。钢铁、煤炭行业也如此,像煤炭行业国家直接限制生产276天,最近煤炭每吨上涨45元,也导致水泥成本上升,压力增大。
二是坚决淘汰32.5标号水泥。目前仍有个别专家反对淘汰32.5标号水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全世界水泥用量大都是42.5占50%,52.5和62.5占50%,而我国目前32.5标号水泥占市场60%~70%的量,32.5标号水泥最大的问题是鱼目混杂,1吨熟料掺加2~3吨混合材,使得水泥质量堪忧。我们在非洲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生产线,当地生产水泥最低标号是52.5。我国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没有理由还生产低标号水泥。即使农村建房子时农民都是选高标号的优质水泥。供给侧改革是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新疆位处中国的边疆地区,已经做了样板,全面淘汰32.5低标号水泥,像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应该学习新疆经验,地方政府带头,积极淘汰低标号水泥,这样全国至少可以减少6亿~7亿吨产能,关键提升了水泥质量。
三是坚决限制新建。现在仍有企业以各种理由新建,其实无论是电石渣、垃圾处理等都可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技术改造。任何企业、任何人都不应找各种理由去新建,2009年国发38文不让再新建,最后地方上还是新增了8亿吨水泥产能。这次国办发34号文强调,到2020年不得再新建水泥生产线,希望各地区、各企业坚决执行。
四是加强区域协调。全国水泥市场协同工作做得不均衡,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差。好的地方有带头的大企业、有负责的地方行业协会,大家都比较理智;差的地方大企业不带头,小企业不听话,地方行业协会不作为,情况必然是差的。水泥行业眼前要做的就是限制产量,达到供销平衡,实现水泥价格复价、保价。水泥企业即使错峰生产,如果不协调,价格仍然上不去。企业在限产保价方面主动作为和不作为直接会影响水泥的价格。企业有效益、有资金才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企业有效益才能筹集资金去产能,淘汰落后。下半年是水泥的旺季,我们要把握机会,以协会为主体,建立协调中心,大企业带头,中小企业参与,大家共同努力争取今年获得好效益。
从中长期来看:一是加强区域的联合重组。现在我们的重组还不够,辽宁地区的重组思路值得借鉴,前三家大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0%,市场相对稳定,企业可以通过产能互换、互相掺股等方法实现区域的联合重组,关键是要去做。过去几年,中国建材重组了800多家水泥企业,产能4.5亿吨,过程并不容易。企业重组后要想企业都高效率运营,就得考虑关闭多余的工厂。过去建工厂是为了赚钱,现在关工厂同样也是为了赚钱。过去的想法是多生产就可以赚钱,然而去年全国水泥销量23.5亿吨,并没有获得预期效益。现在水泥产销平衡才能赚钱,少生产、去产能才能赚钱,重组关工厂才能赚钱。企业有利润才能运转得更好,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大家可能会担心工厂关闭后该如何处置,实际上可以做许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中国建材准备把关闭的水泥工厂做装配式PC建筑,把水泥原材料变成制品,做水泥的下游,提高附加值,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二是反对不正当竞争。规范市场健康运行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经营者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水泥是非贸易的原材料产品,不可储存,销售半径200公里,不适宜长距离运输。我们要保护去产能做得好的区域市场,反对一些企业恶意低价进入良好市场区域去破坏人家的价格。竞争有好竞争,也有坏竞争,好竞争促进社会发展,坏竞争破坏社会发展,不正当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就是坏竞争。水泥企业要互利互惠,取长补短,追求良性竞争,提倡利他理念,利他最终利己,推己及人讲得就是将心比心的道理。
三是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国办已出台34号文件,我们还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像辽宁、内蒙、云南和贵州这些水泥产能过剩严重的重灾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借鉴新疆的经验,企业也要积极争取有利政策。尽管水泥行业现在面临困难,但路在自己脚下,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持有乐观态度,希望大家携起手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办发34号文件精神和建材联合会的要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改变水泥行业的命运,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编辑:张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