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经济突围之道:短期仍需靠投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短、中、长期不同层次区别对待,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仍在于如何用好投资。”在7月4日举行的“2016年中国经济高端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家为当前中国经济如何突围开出药方。
短期仍需投资拉动
中国经济“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投资。投资既可拉动供给,也可通过投资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投资,否则调整也只是空话。”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解释说,虽然长期来看,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才是当前经济问题的解决之道,然而,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见效慢且周期长,因此,在短期和长期的结合上,投资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在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看来,外部经济增长环境较低迷的背景下,稳增长措施必然更多来自于国内需求。而在国内需求中的投资、消费两个部分,投资不仅仍有非常多的机会,也有很多可动用的资源。
林毅夫举例说,我国现在每年进口约1.3万亿美元的制造业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国内还无法生产;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间的基础设施,但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在过去高增长时期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要治理;我国还处于城镇化进程中,而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需要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的机会所在。
“这些也都是结构性改革所讲的补短板措施。如果我们能维持6.5%以上的增长,既可以补短板,又同时为改革,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林毅夫说。
投资下行趋势何以扭转
近几年,我国投资出现放缓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年4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下降趋势。虽然自去年开始,国有企业投资有所上升,但是,民间投资却下滑明显。今年1-5月,我国民间投资更是首次出现“双下滑”:占比从64.2%下滑至62%;增速从20%―30%下滑至3.9%。
“为什么民营企业的投资下滑、外流?因为传统制造业已经过剩,而服务业却没有放开。”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说,一方面是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领域没有放开,另一方面是一些新经济领域也有待放开。“过去总是国家投钱干的事,如果能让民间投资去做,要比流到国外去好得多。”
逄锦聚分析说,导致投资增速放慢的原因,除行业过剩的矛盾突出和市场需求不足外,也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制约,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收益下降等因素。
“防范和解决投资放缓,一要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二要适当放松信贷;三要加强政府对投资的指导和服务,提振民企投资的预期和信心;四要适当向企业减税让利,让企业有利可得。”逄锦聚说。
此外,专家对减税降费的重要性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从1-5月的财政收入来看,税收和费的增长率超过了GDP的增长率,要把经济救起来,核心是减税。”周天勇认为,没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需求侧的财政政策,无法单独进行供给侧的减税。因此,短期的供给侧减税也需要需求侧财政赤字相配合。
在周天勇看来,供给侧的经济管理应采取减税降费等短期经济政策、中期的改革,以及技术进步等供给侧结构调整这三个层次。而减税降费等短期政策是当前中国最需要的。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