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漠 开发沙漠建材

2001-02-27 00:00
 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为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已达153.3万平方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国家。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防治和开发沙漠都十分关注,我国采取了多种固沙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植树固沙。在兰包线两侧,在横贯腾格里沙漠东南端,种植了绵延50公里、宽约800米的绿化林带。生物固沙。如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利用以氯盐为主,矿化度达4~5克/升的流河下面的矿化水进行生物固沙。草方格固沙。人们利用约1米见方的草方格作为沙障,与固沙植物相结合来固定沙丘。土工网固沙。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在兰包铁路,用土工网与植物相结合防治风沙。

  经过治沙战线全体职工几十年来不懈努力,我国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初步治理。

  国外已采用的治沙措施也值得借鉴。如阿联酋,他们用水管将海水输送到160公里外,在沙漠中建造了5个人工湖,建成了阿季班绿洲。埃及则是修建了底宽100英尺、顶宽175英尺、深20英尺的“和平”号水渠。它是埃及一项巨大的引水工程,将阿斯旺水库的水引入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区,营造了100万英亩的农田。该引水工程的部分地段采用的是巨型输水管道。印度采用海水灌溉农田,在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地区,用海水灌浇一种名为“萨利库尼亚”的农作物获得成功。以色列利用咸水资源,大力发展地下咸水淡化技术,发展滴灌技术,在内格夫大沙漠地区应用效果显著。建立污水处理厂,将净化后的水引向南部沙漠进行灌溉。四周环海的日本拟在撒哈拉大沙漠利用海水造几个东京湾那样大的人工湖。湖面直径30平米,湖深20~30米,可以发展海洋养殖。日本研制的高性能吸水树脂,可以吸收超过自身重量几百倍的水,可保持肥料、水分,适合沙漠地区培育植物和农作物,研究人员种植适应沙漠的红树,被列入了“联合国红树计划”。

  设想的21世纪的巨大工程是改造撒哈拉大沙漠的跨洋引水工程。计划把南美洲丰富的淡水引入北非沙漠。将直径80米、长4300公里的巨型管道,漂浮在大西洋水面下,每秒输水量1万立方米。预期可让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充分灌溉,可把10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绿洲。

  由上可见,国内防沙、治沙,属于阻止沙漠化扩展和沙区小区域的经济开发,不能根治沙漠,而国外阿联酋、埃及、日本等国家的治沙,属于根治沙漠,使沙漠变成绿洲。

  我国是人口大国,可耕地少,沙区面积大,历史时期形成的大沙漠就有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克尔班通古特沙漠、毛乌素沙漠以及面积较小的库布其沙漠、库鲁克姆沙漠等,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我国的可耕地。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不但要阻止沙漠化,保持现有的可耕地,更应把根治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列为21世纪议程,从现在开始抓沙漠绿化,开展沙漠建材的研究,大量开发用于沙漠的建材及其制品。

  利用沙漠资源生产建筑材料是根治沙漠的基本思路之一。沙漠的特点是水少干旱、风多沙动和阳光充足。因此,要根据沙漠必须以水治沙,有了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根治沙漠,开发沙漠、变沙漠为绿洲。

  笔者在10多年前曾提出过研制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道,利用海水在沙漠建人造海(称人造湖更确切)的设想。无独有偶,阿联酋、埃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人造湖工程的宏伟计划。建人造湖必须研究开发巨型水泵、巨型输水管道、中间水库、人造湖坝、湖间水渠、人造湖养殖以及湖区居住、生活、环境绿化、工业民用建筑等配套工程。建议采取“水固、围固、压固、植固、掺固”等各种防沙、治沙的技术方案。必须研究开发相应的沙漠用建材、适应沙漠环境的建材和利用沙及阳光资源的建材,统称为沙漠建材。

  开发沙漠建材对于阻止荒漠化扩大有重要意义。按照防沙、治沙的“五固”技术方案和人类在沙漠地区的生存活动的需要,下列建材及制品的开发无疑是有效的举措。

  1直径7~10米的巨型带钢筒预应力混凝土压力输水管(简称PCCP)的开发。将渤海湾海水输送到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或毛乌素沙漠,使其变为绿洲。为此不仅要研制巨型制管设备和巨型水管的安装技术,而且要研制耐海水水泥、耐磨内衬和管壁附着海水贝壳类生物的去除技术。

  2湖坝水泥的开发,必须具有低水化热、抗海水侵蚀的特性。

  3低标号粉状固沙材料的开发。主要用于湖区建设。

  4全细集料沙漠混凝土的开发,可利用海水搅拌、海水养护和利用太阳能加速硬化。

  5网格形水泥防沙障的开发。

  6纤维增强水泥(FRC)挡沙墙板的开发。

  7中间贮水库及其防海水渗漏材料的开发。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