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龙德:调结构 去产能 补短板 加强行业自律
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了引导建材行业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实施《指导意见》,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指导意见》反映了行业发展需求,也是对行业工作的肯定和政策支持
记者:任何一个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都会有它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这次“国办34号”《指导意见》的出台也一定有它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对建材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请您先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乔龙德:首先,《指导意见》的产生是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效益下滑做出的整体部署。不只是对建材行业,还包括钢铁、煤炭行业。建材行业作为调结构、去产能的主要产业,放到仅次于钢铁、煤炭之后第二个层面,足以说明国家对建材极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建材行业累积的结构矛盾和经济增长形势的严峻程度。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以供给侧改革推进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其次,《指导意见》是近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专门为建材行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做出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个文件出台之前,国家有关领导和有关政府部门多次听取中国建材联合会的专门汇报,了解行业现状,听取行业呼声。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王勇专门听取了中国建材联合会关于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我们汇报了“去产能、稳增长、增效益”的路径和措施,这也是国务院领导近20年来第一次专门听取建材工业的汇报。之后,国务院领导又委托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多次听取行业协会、大型建材企业的汇报,对当前建材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就压减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补短板、行业自律等重要问题,专门征求和听取了中国建材联合会的建议和意见。因此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充分反映了建材行业的实际,既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也是长远的工作指南。
应该让行业读者了解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曾听取过我们(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三年不上水泥”的汇报,再之后一直没有独立听取过建材工业的详细汇报,也没有单独出过一个专门针对建材行业发展的文件。这一次,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单独出台一份《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建材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都很突出,它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建材工业的关心和支持。
记者:纵观中国建材联合会这几年组织与开展的主要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指导意见》中提到的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前几年已经开展了甚至比《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内容更为宽泛、更为具体与深入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指导意见》的发布,也是对联合会近几年的工作给予了方向上的肯定和政策上的支持?
乔龙德:这样理解也可以。应该说,《指导意见》中表述的建材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主基调,正是建材行业和联合会系统近几年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行业上下也正在围绕这些方面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中国建材联合会早在2012年就提出把“三新”即“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标准”作为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旋律,进而召开行业科技、标准创新大会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遏制”,抓住坚决淘汰落后这条主线,一个是遏制新增产能,一个是遏制经济效益下滑;“两个加快”,加快创新新型干法水泥和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步伐,加快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这次《指导意见》中对“遏制新增产能”“补短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等主要内容很多都采纳了中国建材联合会向国家工信部、发改委上报的专题报告中的具体意见。
其次,在我们报送的专题报告中,联合会提出了淘汰落后的4条新标准,这次《指导意见》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即环保、能耗、节能、质量(同时又增加了“安全”)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来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要关停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要求或超总量排污的、能耗超限额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且经6个月整改仍然不达标的生产线。
第三,我们提出取消32.5水泥,这次《指导意见》也有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采纳,提出“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再有,在中国建材联合会制定的供给侧改革方案中,我们曾响亮提出对新增产能要遏制并提出了停止执行“产能置换”,当时不被一些同志理解,现在这个内容也被写在《指导意见》里头了,说明我们的意见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第四,行业里一直支持发展新兴产业,提出“补短板”要向绿色、新型、高端发展,《指导意见》中在开发新型材料部分也都有提到,接受了我们的一些意见。应该说,我们对行业提出的重点工作和内容绝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被采纳了。
第五,这次《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加强行业自律。这让我们感到兴奋和宽慰。近两年,协会为了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硬是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单打独斗搞行业协调自律,召开上百次会议,有些大企业还为此受到一些部门的多次约谈。这次以国办的名义来要求行业自律,行业自律能够响亮地喊到国务院文件中,这对我们是一种解脱,也是对协会工作很大的支持。
第六,《指导意见》在最后提到了发挥协会作用,在一份行业结构调整的文件中单独强调协会工作,也是对协会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说明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因为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能够反映企业呼声,提出的政策建议贴切实际。
总之,正因为听取了联合会和行业中的意见和要求,吸纳了联合会一系列的报告和汇报中的内容,使《指导意见》的出台很接地气,完全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是一份对行业工作指导性极强的国务院文件。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些恰恰都是联合会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要进一步推进与做好的事情,也说明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和政府部门的认可,是对联合会工作的肯定。
[Page]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组织行业自律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主攻方向
记者:过去,中国建材联合会每个季度都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行业经济形势与结构调整论坛、遏制新增产能和去产能区域座谈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结构会企攻关会、“两个二代”攻关现场会等,每年花费很多精力和成本,现在《指导意见》的出台,会不会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一些?下一步,我们的工作主攻方向是什么?
乔龙德:《指导意见》进一步指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并将推动建材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推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所以建材行业要珍惜这个机会,把《指导意见》学习好,贯彻好。
我们之前开展的工作,不管是行业内部进行的还是向政府部门提出的政策要求,总体上《指导意见》都提到了。《指导意见》出台后,我们还要马上调整工作部署,增加工作力度。例如过去我们上报了政策要求之后,每月去跟踪催促,现在不仅要争取与推动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而且要组织行业内的力量推动各级政府出台具体的实施政策,否则意见要求很难落地。
我们下一步的任务会更艰巨。下一步建材行业工作的重点是调结构,其中一个是去产能,一个是补短板。这两个问题做好了,行业稳增长就有了支撑和希望。
一是遏制新增产能压减落后产能,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关键问题。建材各产业都要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列出淘汰总量和实现的时间表,要设立去产能的专项基金,用标准和经济的手段去产能。用新的标准来实现优胜劣汰。按新标准定义,“十三五”前三年可以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亿吨以上,淘汰落后平板玻璃产能2亿重量箱以上,有效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去产能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产能不去除,新的产能增长不遏制,这个行业谈稳定增长、调整结构、经济效益上升是不可能的,是没有前提的。产能过剩只能造成低价竞争,产能越来越多,即使限产停产了,也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停产是迫不得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无奈的措施。所以,一定要遏制新增产能。前两年,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专业协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对新增产能进行媒体曝光和行业曝光,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都冲在第一线。通过这项工作我们体会很深,去产能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和相当的工作量。行业认为不合规的,一些地方或企业却认为是市场行为的,需要统一认识更需要具体的去产能补贴办法和限制碳排放量等强制手段多管齐下。
去产能是当前工作的关键,协会系统责任很大。要坚决遏制新建产能,大家要对新建产能群起而攻之。落后产能如何淘汰,这将是贯彻《指导意见》的关键问题。所以协会系统责任很大,要尽快推动各地政府制定淘汰落后的政策出台,过去有过国务院的38号文件和41号文件,没有刹住新增产能,也没有大幅度地淘汰落后产能,光有《指导意见》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协会要通过积极的能动作用推动各地政府出台具体措施,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也可以按照5条标准去落实,也可以组织大企业去兼并,全国差异很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说来说去,政府要出政策,协会要有能动性、有作为。去产能关键是不再新增和淘汰落后,这既是调结构的关键,也是经济效益增长的关键点。
二是补短板。发展新兴建材,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应用,发展高端产品,使新兴建材总量和比重不断增加,真正实现结构调整的目的。要研究开发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包括优质传统建材改变功能、性能,成为新兴建材的产品,到“十三五”末争取同口径的建材新兴产业占整个建材工业增加值的50%。
补短板的第一方面是发展新兴产业。我们布置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对已经有的新兴产业,包括“十二五”科技攻关已经取得成果的,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搞出一批来。第二板块,要研发高端的新兴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比如碳纤维、石墨烯,比如高端的海上用的、电力交通用的高科技复合材料。第三板块,已经延伸出去和有条件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要向其他行业延伸。将来交通越来越重要,包括汽车和轮船海运,还有军工、新能源、电子等领域,我们要向外渗透,建材的概念不完全是建筑材料。第四板块,把传统的建筑材料,通过改变功能和性能,使之能成为新兴产业。今年6月份,我们将召开有关专家会议,具体论证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产品导向目录,要具体到怎么做、谁来做。2013年的时候,我们搞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七大领域,这次在框定的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定出项目和产品,使之具体化。七个领域中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发展什么,都要把它具体化,要拿出产品导向目录。
补短板的第二方面是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去年工信部和住建部发文之后,我们已经完成初稿,今年上半年,一是要拿出绿色建材行动方案,中国建材联合会、其他专业协会都要拿出各产业的行动方案,要讲清绿色涵盖的范围、目标;二是要在界定绿色建材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达到绿色的标准是什么;三是搞出绿色建材标识;四是制定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绿色建材的工作道路还很漫长,不会一蹴而就,还要持续很多年。
另外,一些舆论混淆了“新兴产业”和“绿色”的概念,这不完全是一回事,传统建材也有绿色的。绿色是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向高品位、低碳、可再循环和低排放的形式迈进。绿色现在刚要起步,路还很长,不能把它看简单了,它是渐进的,不是靠号召出来的。绿色是具体的,也是动态的,你今天生产的绿色是绿色,明天达不到标识评价标准就不再是绿色,所以只有绿色产品,没有绿色企业。
补短板的第三方面就是向高端发展。水泥将来要向海洋工程发展,向特殊环境能够经受考验的功能和质量要求发展;玻璃要向高端和深加工、高附加值发展,我们有五分之三的全球产量,但只有五分之一稍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要搞深加工的潜力;复合材料将来进入的方向是飞机、汽车、轮船,风电叶片我们已经形成气候,而且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
补短板还要补充一个观点,就是短板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宏观上,在行业中就是新兴产业、绿色建材高端产业;微观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降本增效、技术提升,要转向服务产业链、深加工、提升管理水平。每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短板,这样稳增长就有了可靠来源。
行业自律要强化,好的典型加以推广,坏的典型加以曝光
记者:过去,联合会在行业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原因是您提出的创新引领战略在实施中起步早,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而且环环相扣都有支撑内容。现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协会作用,要加强行业自律,在这些方面您有什么新的想法?
乔龙德: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行业自律。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工作,但还没有全部到位,因此这次要借《指导意见》的春风,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公平竞争。
最近水泥协会出台了3个东西。一是自律公约;二是区域协调治理办法;三是分为6个大区协调,水泥协会每个部门以上负责人作为区域协调人之一。今后只有这3个办法还不够,还要让大企业自己拿出办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比如中建材那里出一个大企业之间相互产能置换的办法,来提高集中度;海螺集团那里出一个大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办法,等等。今年水泥协会还将有5项措施出台,玻璃协会也要紧跟其后。今年7月份,水泥行业要在新疆开工作会。新疆的新增产能已经坚决不干了,政府已经对水泥价格提出不低于300的限价。新疆的一些做法我们可以拿来推广。
除了自律公约、行规行约、区域治理、行业对标、遏制无序跌价、无序竞争等正在做的工作之外,行业自律还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也要拓展与创新。要在实践中创新各种有用的办法,下一步我们要开会统一认识,更好地发挥大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前缺乏内容支撑,现在要把内容具体化,协会和大企业的作用要分设出来,要方向明确,避免形成空口号。行业自律在我们行业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大家在这方面的思想观念还比较淡薄,还缺乏统一的行动基础,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指导意见》精神。
总之,一个是补短板、一个是去产能,一个是自律,这些关键点,我们联合会正在做。《指导意见》出来之后,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更明确了,目标更清晰了,使行业工作取得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也有了新的办法和路径。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盲目乐观,不要理想化,开几个会、表几个态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认真领会《指导意见》精神,要脚踏实地,拿出具体好操作并实施后有用的办法贯彻执行,要落地有声,要抓铁有痕。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