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须考虑经济发展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在2013年提出后,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推进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际发展都尽如人意,例如斯里兰卡的马塔拉-拉贾帕克萨国际机场。
由中国公司承建,造价2.09亿美元的马塔拉-拉贾帕克萨国际机场于2013年3月18日正式启用,是斯里兰卡第二个国际机场。但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5月28日报道,这里目前每天只有一两个架次的航班,到这里乘机的主要是附近野生公园的游客,机场记录在册的每年的亏损金额达到1800万美元。不过,科伦坡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杜什尼·维拉孔在谈到中国的投资模式时说:“他们(中国)以长远眼光看待参与。这不是两三年的事情,而是十年或二十年的事情。”
对于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林毅夫。
“鸡生蛋蛋生鸡”
“把基础设施修好以后,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活动量的话,那么这些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就会不够高,这似乎变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林毅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跟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他表示,低收入国家要发展的产业,如果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首先必须符合比较优势。低收入国家一般劳动力比较便宜,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应该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低收入国家如果能够支持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既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也可以多创造出口。
“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在工资水平低的地方,其要素生产成本会很低,而要素生产成本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但该产业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的话,总成本必须很低。总成本除了要素生产成本之外,还有一块就是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就跟交通基础设施有关。交通基础设施好,那交易成本就低。但在最初的时候,低收入经济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一般都不好。”他说。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用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把工业区交通设施搞好,把工业区到港口的道路搞好,把港口搞好。”林毅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话,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就会比较高,因为发展的这个产业是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发展得很快,但是该产业要发展得非常快,就必须推动必要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
“思路决定出路”
林毅夫认为,现代发展中国家确实面临这样的问题:收入低,代表产业没发展;收入低,代表基础设施是不完善的。
在他看来,加工产业要转移到海外工资比较低的地方去创造第二春,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变成国民生产总值(GMP)。让海外低收入国家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目前是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去抓住这个机遇。而创造必要条件就是要维护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经济特区,把园区里的基础设施搞好,把连接园区到港口的道路搞好,把港口搞好。
“这样的话,基础设施的回报就会非常高,就确实会像我们所讲的"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以后,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能够发展起来。这样,整个经济就会出现一个良性的循环。”他表示,让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抓住国际窗口机遇期,并推动基础设施完善,使交易成本与要素生产成本降低,创造的就业、出口就会增多,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因此加快,政府财政税收也相应增多,那么政府便可以修更多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因此变得更快,资本积累也可以因此不断地升级。
“我想,中国有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但中国还有一句话,就是"思路决定出路",如果发展的思路对了,那我相信,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像我们改革开放过去这30多年一样,保持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能够让他们实现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甚至到高收入的这样一个现代化梦想。”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