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 温州要做“海绵城市”
记者近从市住建局了解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已经下发,一场全域提升城市“海绵基因”的工作正在拉开。未来的温州,不只是道路,公园、绿地、社区、湖泊等都将成为城市的海绵体。
北堤湖公园工程开工为城市打造“海绵体”
3月初,瓯江口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北堤湖公园工程开工。整个公园总建设用地面积476亩,包括水域面积19.73平方米,陆域面积11.98万平方米(硬质广场面积31668.5平方米,绿地面积88177平方米),该项目概算总投资约2.7亿元,计划于2022年3月竣工。
该公园的设计围绕“海绵城市”和“五水共治”的建设原则,通过土壤改良,改善水质,恢复局部生态系统,在具备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融合区域文化及产业特征,发展综合旅游观光,打造生态性、艺术性、体验性、科技性和地域性五大功能相结合的交互体验式公园。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个湿地公园建成后,不仅可以成为灵昆岛的休闲之地,也可成为它的“蓄水池”——预计该公园建成后,蓄水能力在30万到40万立方米。
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遭遇大的降水,加上潮位高,瓯江口容易发生内涝,北堤湖公园在这个时候就能发挥蓄水缓冲的作用,成为该片区最大的“海绵体”。
金海湖公园加上滨海塘河水库 蓄水量相当于8个九山湖水量
这样的公园建造思路在温州已经有多例,它们都是城市的“海绵体”。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的金海湖,规划总面积12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360亩,是集蓄洪、休憩、亲水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据了解,金海湖公园的两大湖面加上滨海塘河水库,蓄水量可达135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8个九山湖水量。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原生态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按照2018年出台的《温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温州中心城区的重大海绵体主要包括山体(大罗山、吹台山、龙娘山、蒲瓜尖、胜美山等)、水库(泽雅水库、仰义水库、天河水库等)、湿地(三垟湿地、塘河水网)、主要水系、绿廊(瓯江两岸沿江绿廊、瓯海大道绿廊、金丽温高速绿廊、高铁绿廊、甬台温高速绿廊、滨海大道绿廊、沿海高速绿廊等)、岛屿(七都岛、灵昆岛、洞头生态海岛群等)以及较大规模的绿地公园、防护绿地、农田等。
《实施意见》当中提出,要将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作为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绿网、水网、绿道网的有机融合,结合绿地周边水系、市政设施和房屋建筑等开展规划设计,在满足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同步考虑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的空间,提高区域内雨水调蓄和净化等功能。
杨府山公园的雨水为何“跑得快”?因为建设时贯穿了“海绵城市”理念
按照《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则设计导则(试行)》的说法,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杨府山公园建设当中就有体现,在这里雨水是“跑”得比较快的。
当年参与公园项目的温州建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公园雨水管理系统设置采用了“一湖一溪一网”的结构,将公园水系与外部河道连通,形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整体水系网络。
该负责人表示,整个杨府山公园是四周高、中间低的设计,使公园内的雨水自然排放、自然汇集至人工湖,除园区主路外基本不需设雨水口。经历近年几轮台风的检验,效果良好,“去过杨府山公园的市民可能会发现,公园内用上了透水沥青、块石嵌草、石板汀步、砾石小道、自然土路等不同的生态透水材料,加强对雨水的渗透、收集,有助于对园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海绵城市的另一种提法是低影响开发,就是在建设当中以接近自然的方式去处理。”
这一理念在《实施意见》当中也得以体现——要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园路、绿道和停车场等区域要采用透水铺装等方式,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净化雨水径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今年市区建成区25%以上面积 要做到75%的雨水就地消纳
自然水循环是下雨后,一部分雨水产生径流,一部分下渗,还有一部分蒸发回去又循环。
按照《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径流总量控制率75%;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生态园等条件成熟区域要各形成一处3平方公里以上在全省有影响的示范区域,各县(市、区)要建成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别示范项目。到2030年,市区和县级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径流总量控制率75%。
径流总量控制率75%意味着75%的雨水要就地消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常用的措施包括: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有些地方还会在绿地下埋入蓄水模块;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同时通过沉淀下渗过滤作用降低初期雨水污染;在绿地种植土下铺设蓄水陶土,作为“隐形湖泊”蓄水;建设雨水蓄水池、绿色屋顶、植草沟等。
温州将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是温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之年。根据《实施意见》,温州将重点从加强城市水环境整治、优化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改善城市道路和广场排水、促进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着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包括:保护现有湿地,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恢复已填埋的河道增加水面率,加快贯通骨干河道,打通城市“断头河”,避免在河道整治中简单地截弯取直、硬化河道,应重塑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河漫滩对雨洪的储蓄和缓解能力,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雨水径流引到附近河流、湿地、坑塘、下沉绿地等具备雨水调蓄功能空间,实现雨水渗、滞、蓄、净后再排;城市广场、城市慢行系统、公共停车场以及非机动车辆通道优先采用透水铺装;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馆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要率先推进海绵体建设,减少非透水性硬质铺装面积,有条件的要配套建设具有削峰调蓄功能的景观水池、低洼水塘等。
编辑:刘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